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文学方面,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水经注》从文学角度看,也不愧为一本文字优美的游记。北魏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摩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义的石窟寺等。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云冈石窟[编辑本段]
帝王世系
庙号谥号姓名年号使用时间
—献明皇帝(北魏太祖追崇)拓跋寔——
北魏太祖(初谥烈祖)(西魏文帝改为烈祖)道武皇帝(初谥宣武皇帝)拓跋圭登国386年—396年
皇始396年—398年
天兴398年—404年
天赐404年—409年
北魏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永兴409年—413年
神瑞414年—416年
泰常416年—423年
北魏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始光424年—428年
神麚428年—431年
延和432年—434年
太延435年—440年
太平真君440年—451年
正平451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承平或永平452年
北魏恭宗(北魏高宗追崇)景穆皇帝拓跋晃——
北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浚兴安452年—454年
兴光454年—455年
太安455年—459年
和平460年—465年
北魏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天安466年—467年
皇兴467年—471年
北魏高祖孝文皇帝元宏[1](拓跋宏)延兴471年—476年
承明476年
太和477年—499年
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景明500年—503年
正始504年—508年
永平508年—512年
延昌512年—515年
北魏肃宗孝明皇帝元诩熙平516年—518年
神龟518年—520年
正光520年—525年
孝昌525年—527年
武泰528年
—元氏—528年
—元钊建义528年
北魏肃祖(北魏敬宗追崇)文穆皇帝元勰——
—孝宣皇帝(北魏敬宗追崇)元劭——
北魏敬宗孝庄皇帝(初谥武怀皇帝)元子攸建义[2]528年
永安528年-530年
—长广敬王元晔建明530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3]普泰531年-532年
—元朗[4]中兴531年-532年
—武穆皇帝(孝武皇帝追崇)元怀——
—孝武皇帝(出皇帝)元脩[5]太昌532年
永兴532年
永熙532年-534年
注释
[1]北魏孝文帝下令将国姓由拓跋改为元。本表自孝文帝以下一律使用元姓。[2]孝庄帝登基后未改元。[3]《魏书》作前废帝,[4]《北史》《北齐书》作节闵帝。[5]《魏书》作后废帝。《魏书》作出帝,《北史》《北齐书》作孝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