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
百科名片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目录[隐藏]
五胡十六国综述
五胡十六国分述
五胡十六国一览表
五胡十六国年表
第一时期五胡乱华(304-319)
第二时期两赵相争(320-329)
第三时期后赵独霸北方(330-352)
第四时期燕秦相争(352-370)
第五时期前秦统一北方(370-376)
第六时期肥水之战(376-383)
第七时期北方分崩离析(384-394)
第八时期凉州混战(395-410)
第九时期东晋刘裕北伐(410-420)
第十时期北魏统一北方(422-439)
政治体制
军事制度
经济文化
【经济】
【文化】
五胡十六国综述
五胡十六国分述
五胡十六国一览表
五胡十六国年表
第一时期五胡乱华(304-319)
第二时期两赵相争(320-329)
第三时期后赵独霸北方(330-352)
第四时期燕秦相争(352-370)
第五时期前秦统一北方(370-376)
第六时期肥水之战(376-383)
第七时期北方分崩离析(384-394)
第八时期凉州混战(395-410)
第九时期东晋刘裕北伐(410-420)
第十时期北魏统一北方(422-439)
政治体制
军事制度
经济文化
【经济】
【文化】
[编辑本段]
五胡十六国综述
【时间】公元304-439年
【注音】wǔhúshíliù/lùguó
西晋在曹魏统一北方,进而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局.这样一来,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它的外患导致中原沦陷,边陲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司马王室南迁。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中原从未被东晋所收复,国家未为统一,此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十六国之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实际上共有二十国。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编辑本段]
五胡十六国分述
一、成汉(304-347)巴氐族李雄
十六国之一。公元301年,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地领导西北流民起事。304年,其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建都成都。李雄在位三十年,刑政宽和,战事稀少。338年,李雄的侄子李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和云南、贵州的一部分。347年为东晋桓温所灭。
二、汉(前赵)(304/318-329)匈奴刘渊(刘曜)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称汉王。308年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310年,刘渊死,刘聪即位,曾兼采魏晋和匈奴旧制,实行胡汉分治,三年灭西晋。318年,刘渊侄刘曜夺取汉政权,自立为帝。319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建都长安。建国后继续实行胡汉分治,徙氐、羌等族数十万人于长安,保持其部落编制,并在汉人统治区内恢复儒学。统治区域有今河北、山西、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