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百科名片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
目录[隐藏]
三国历史
黄巾之乱
董卓乱政与群雄割据
三国简介
曹魏
蜀汉
东吴
演义中的主要战役
大事年表
三国文化
学术
文学
宗教
艺术
科技
三国兵制
三国经济
曹魏经济
蜀汉经济
东吴经济
行政区域三国历史
黄巾之乱
董卓乱政与群雄割据
三国简介
曹魏
蜀汉
东吴
演义中的主要战役
大事年表
三国文化
学术
文学
宗教
艺术
科技
三国兵制
三国经济
曹魏经济
蜀汉经济
东吴经济
行政区域
三国鼎立形势图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三国时期结束。266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晋武帝灭东吴,统一南北。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后世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成为电视、电影、游戏题材之一。
[编辑本段]
三国历史
黄巾之乱
东汉在汉和帝时期后,因为种种因素而逐渐衰亡。由于皇帝大多在年幼即位,使得政权多由外戚掌控。皇帝成年后为了夺回政权,往往借助身边的宦官,在斗争胜利后,宦官便挟功自重,形成新的专权集团。外戚与宦官的对持(即戚宦之争),使朝廷陷入不断循环的内斗之中。到了桓灵二帝,士大夫不满当时掌权的宦官败乱朝廷,纷纷抗议,其中河南李膺,太尉陈蕃名气最大最有号召力,但前后两次均被皇帝与宦官镇压,史称党锢之祸。而各地方的豪强地主则借此机会兼并土地,压榨百姓,人民苦不堪言。桓灵朝成为东汉政治黑暗的代表,加上天灾不断发生,百姓开始揭竿反抗,引发了乱世割据的导火索。
184年,太平道首领巨鹿人(今河北平乡)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十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由于朝政动荡民不聊生,很多顺势占山成寇,成为造成东汉末年乱世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队疲于奔命,来不及一一征讨,188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与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这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指挥。例如益州牧刘焉为了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关中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188年汉灵帝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的弟弟陈留王刘协,然而失败。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雒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余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