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
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子》76篇﹐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书中《韩非子》﹑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牧民》﹑《山高》﹑《乘马》诸篇﹐学术界认为是管仲遗说。《立政》﹑《幼宫》﹑《枢言》﹑《大匡》﹑《中匡》﹑《小匡》﹑《水地》等篇﹐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等篇另成体系﹐当是管仲学派﹑齐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宋钘﹑尹文的遗著。
《水地》提出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管仲的思想﹐也有人认为是稷下唯物派的思想。
《心术》上下﹑《白心》﹑《内业》中﹐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说﹐认为万物﹑人都产生于精气﹔精气是一种精细的气。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文中也讲“道”﹐认为道是“虚而无形”﹐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口不能言﹐目不能见﹐耳不能听。道与精气的关系﹐讲得不明确。
管仲学派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又是构成无限宇宙的实体﹐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管子》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他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这是把物质摆在第一位。
《管子》没有否定鬼神﹐但它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生成的。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把鬼神视为普通一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泛神论思想。
《管子》认为﹐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认识的主体之外。它说:“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物为认识根据﹐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它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这在认识论上属于唯物主义。
《管子》的精气论在中国唯物主义宇宙观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过它的影响。
关于《管子》的基本重要研究专著:
戴望,《管子校正》。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等:《管子集校》。这本书出版时当作郭沫若先生的独著,曾收入“郭沫若全集”的“历史编”。
黎翔凤:《管子校注》。
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校诠》,这书对管子成书的年代估计得比较晚,但理论不充足。
[编辑本段]
工业~管子
用于管道中输送各种流体的零件。管子断面通常为圆形,也有制成非圆形截面的异形管。一些金属管子如钢管和铜管等也可用做结构件或装饰元件。制造管子的材料很多,常用的有钢、铁和铜等金属以及陶瓷、塑料和橡胶等非金属。管子也可采用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复合材料制成。竹管是使用最早的管子。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人就已在输水管道上使用了竹管。
铸铁管采用离心铸造法或砂型铸造法生产,口径一般为75~1500毫米。铸铁管的价格低廉、耐腐蚀性较好,但强度比钢管低、管壁厚、重量大。一般铸铁管承受的压力不大于0.75兆帕,球墨铸铁管能承受更高的压力。铸铁管主要用在给水、排水和城市煤气管道上。
钢管钢管强度高,表面光滑,工艺性好(可焊接、切割和弯曲),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管子。钢管分为焊接钢管和无缝钢管两大类。水和煤气用钢管是大量使用的一种带有纵向直焊缝的焊接钢管,按管壁厚度分为普通型和加厚型两种,口径一般为5~150毫米,公称压力不大于1.6兆帕。这种钢管的两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