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楼兰情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卷 往事--吴越争霸 第七十九章 老子(上)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现在很多学者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就是李耳,春秋末年人。

    [编辑本段]

    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老子道德经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

    [编辑本段]

    老子哲学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太极阴阳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这里举几个例子以助理解: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失道而后德”

    解析:好的方法是可以变通的(不德:没有固定的方法,指可以变通),坏的方法是不会变通的。因为方法来源于事物的规律,所以了解规律比了解方法更好。

    原文:“善用人者,为之下。”“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解析:越是放低身姿的人,越会被人敬仰尊重。即是“下”与“上”的转化。

    原文:“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解析:当政者越是没有个人的思想(越是不治)而去遵从老百姓的思想,越是能治理好国家。即是“不治”与“治”的转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老子故事孔子问礼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神(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太极八卦图

    即使是老子的思想亦无法摆脱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即是相信宇宙的运行必然要由神来推动。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老子故事圣人辞世“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明道宫[编辑本段]

    老子故里

    说法一:

    河南鹿邑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