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等先後图强,可惜都失败。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此后满洲族改称“满族”,解放后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满族到了今天仍主要聚居于中国东北、华北一带,散居全国。
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自明初至明中叶,在女真住地设置卫、所,逐渐增加,多达384个卫、所,总属奴儿干都司名下。卫、所的长官如都督、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长、百户长等,均以女真酋长担任。明廷给予印信,允许定期赴京朝贡。并先后于广宁、开源、抚顺、清河、□阳、宽甸等处开设马市,进行贸易。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使司节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为明廷内官,在明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余年中,屡受朝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并于永乐十一年(1413)和宣德八年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黑龙江口附近亨滚河来汇处特林地方古城),两次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额题《永宁寺记》,后者额题《重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载奴儿干都司及永宁寺建立经过与亦失哈屡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汉、女真、蒙古、藏4种文字,题名均由亦失哈领衔居首,以下数十人,有汉、女真、蒙古等多种民族成分,为明朝东北部疆域及女真各部臣属明朝的历史见证。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为元胡里改、斡脱怜二万户的部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于明初来归,先后建立三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设指挥使,统辖其众。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四部。因受东海女真的袭扰,建州、海西二部相继辗转南移,嘉靖年间(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属于今抚顺以东苏子河一带;海西四部则散处于今开原以北辉发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技术相对提高,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各部部长称贝勒、贝子,拥有大批奴仆(阿哈),成为奴隶主(额真),平民则称为伊尔根。永宁寺碑明成祖经营奴儿干设立卫所的记事碑,背面有女真文,为女真文字资料中的珍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起兵,统一了建州各部,万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尔哈赤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后加授龙虎将军。努尔哈赤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在统一过程中,努尔哈赤将女真人原有的狩猎生产组织形式“牛录”加以增定完善,创建了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称大□,沿用“金”为国号,史称后金。关于后金建国前及后金时期的社会性质,目前史学界各家说法颇有差异,讨论正在深入发展。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大汗位,于天聪九年(1635)改“诸申”(女真另一译写形式)为“满洲”,从此满洲代替女真为族名,而其余女真各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渐消失。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改国名为清,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