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精美绝伦的刺绣、挑花等手工艺品
羌人制作工艺品技术精湛,有的制作技术已经失传,有的汇入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制作技艺中,但仍有一部分保留于羌族的工艺美术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代羌人制作的马鞍、耳环、手镯、帽花、各种挂饰、佩饰及石雕、木雕、漆器、织毯,尤其是挑花、刺绣等民间工艺,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技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世代流传,装饰美化生活国成立后,羌族民间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光彩夺目。1959年7月,汶川县汪玉花的挑花围腰《幸福海洋》送成都参展,获省工艺美术品展览一等奖。1978年羌族服饰以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精湛艺术,赢得了国内外民族学界的赞誉。同年底,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购买羌族服饰收藏。1980年,阿坝县地毯厂生产个地毯,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度,尼泊尔,菲律宾等国,为羌族民间工艺赢得了声誉。
刺绣挑花都是传统民间工艺。羌绣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料,随心应手地挑绣出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松梅竹菊,团花紧簇,鱼水和谐等各式花样与图案。
羌人掘井,筑堰和淘滩的技术高明。史书关于羌人进入川西平原进行水利建设的记载屡见不鲜。《史记》载,羌人“冬则入蜀为佣”,打井修堰,建桥筑堡。《后汉书》载:“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说明当时羌人的灌溉技术已达相当水平。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兴建到历代的扩建和维修,都有羌人参加。其桥梁和高碉建筑技术更是驰名中外。
[编辑本段]
(七)羌山美景醉人
羌族区内有较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境内的雁门沟西羌大峡谷属羌族地区自然景观。它距成都150公里,为阿坝藏羌自治州内最大的峡谷。景区内雪山、奇峰、怪石、幽谷、森林、秀水融为一体。峡谷笔直处高达400米,挺拔俊美,是游客观光、漂流的好去处。
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建立。位于岷山山脉主峰雪宝顶南端,属青片乡境内的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达85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峰海拔4073米,沟口蔡家坪1640米,相对高差2433米平均每公里高差8%山高谷深,溪底陡峻,两岸峭壁束流,溪水奔腾咆哮,飞瀑高悬,气势磅礴。
猿王洞是羌族地区自然风景名胜,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乡,系方圆3公里范围内地10个溶洞之最大者。此洞形、色独特,现已是四川省著名风景区。其他诸如叠溪地震遗址、金洞鸳鸯树、龙池等自然景观多不胜数。
另外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犹如天上繁星,著名的有:藏羌历史文化走廊、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青坡门河坝遗址、石棺葬、砖石墓、布瓦羌族古碉楼、无影塔……
[编辑本段]
精湛的建筑技艺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自治县开坪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编辑本段]
淳厚的古遗风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我国古代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是古代诗歌与古代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