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落荒而逃。“风水学”,“帝皇说”都是虚无缥缈地事,曹智也没想过当什么皇帝。
秣陵的地势险要,军事价值重要,曹智是知道的。但说到迁郡治所,曹智认为在他初定丹阳的现在,如此劳师动众迁郡,有点不合适。
当然曹智是很婉转的对鲁肃说的,鲁肃也明白曹智还不完全信任他的话,这事也的确急不来。
许褚对鲁肃的说法嗤之以鼻,他不懂什么风水、帝皇之说,但他知道现在他在秣陵自由得很,要是曹智真把郡所迁到这来,每天都被曹智管着,他还能有活路吗?所以听鲁肃这番说辞时,许褚甚至当场开腔讥讽鲁肃胡说八道。
鲁肃当然不会和许褚这种粗人一般见识。李儒倒是很认真地听着鲁肃的话,但他对“风水学”方面的书涉猎不多,说实话也不太懂鲁肃说的有没有根据,正准备有机会咨询一下祢衡,祢衡杂书看的比较多。
正当曹智还没听完鲁肃迁郡治所的其他理由,甚至于曹智等人在秣陵屁股还没坐热,就接到了曹操的急信,说他粮草接济不上了,问他要粮。
曹智不得不结束短暂的巡视,赶回宛陵为曹操筹粮。那么曹操怎么会军粮接济不上了呢?这跟当时的真个中国北方灾情有关。
兴平元年六月丁丑时,长安生了地震,乙巳时又生了日蚀,这在古代肯定认为是凶恶的征兆。献帝刘协采取"避正殿,不听事五日"的方式,企图避开灾祸。但这是痴心妄想,是月果然闹起了大蝗灾。这些有翅有喙的小魔鬼闹将起来,遮天避日,吞噬稼禾如风卷残云。
特别在黄河以北,灾情严重,很快就有了大批逃荒的难民出现在南下的官道上。
懂农事的人都晓得:旱灾和蝗灾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总是携起手来与农人作对。兴平元年春三月起,直到七月下旬,"三辅"及关东地区基本上没下过雨。献帝也曾经"避正殿请雨","遣使者洗四徒",减轻对犯人的处罚。但同样不起作用,大蝗和大旱还是相继降临,于是粮价陡然高涨上来。当时,谷已涨到了五十万一斛,豆已要到了二十万一斛,试想这粮价是多么恐怖。于是,"人相食啖,白骨委积"的景象在这些地区频繁上演。
京畿地区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地区亦可想而知。
曹智所处的丹阳、巢湖、九江和6康的庐江,乔玄大半个九江郡都是产粮大区,并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地区在这一年中都没有受到灾害的波及。甚至比起北方来,可以用风调雨顺来比较。到这一年的十二月时,这些地区在这一年中,顺利的收成两次,收获颇丰。
曹智的丹阳郡在曹智的新政下,丹阳郡的老百姓甚至出现了富足的情况,丹阳郡府本来也应该谷仓满满的。但曹操从坐阵兖州后,就逢旱灾,从暮春的三月起到六月间都没下过雨。
曹操入主兖州之处,仗着收缴来的粮草和自己丰厚的财力,还能支撑一阵。没想到了六月末,七月初时,天还是一滴雨未下。本想在六七月有点收成的兖州军民,有点傻眼了。这等于是把存粮吃完后,他们就等着饿肚子了。
这时毛玠主持的屯田工作,也只是停留在纸上了。不下雨,种不出东西,没收成,有再多人,屯再多田,也是白搭。现在还闹起了蝗灾,本来地里能存活的东西就不多了,再被这群小魔鬼一个风卷残云,就什么也不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