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搅乱三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四十一章 世事难料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曹操和曹智接下来的谈话,差点没让曹智晕过

    聊过些俩人别后的事情,曹智自然问到了曹操在陈留的情形。谈到陈留,曹操明显来了兴趣,眉飞色舞一通侃,听得曹智张大了嘴定格在那里。

    怎么会事呢?

    还要从曹智的那封信说起。

    曹操得到了张邈的帮助后,就在陈留当地招兵买马。募兵的事倒是顺利,没几日,就招到了两三千兵马。张邈是太守,本来就有三千守军。这样一加,他们也有五六千人马。有了人马曹操心就躁动起来,每天盘算着什么时候打董卓。但盘算来盘算去,总觉得力量单薄了些。这董卓的西凉军,曹操可是见识过的,用"兵强马壮"来形容是一点不为过。

    董卓控制京城后,他的大部西凉军都靠拢到了洛阳附近,基本取代了司隶区对京城的防务。又因为董卓目前控制的还是正统的东汉中央政府,一些受传统的封建思想毒害严重的人士依然愿意围绕在董卓的中央政府周围,其中不免一些有兵权的高级将领,所以现在董卓不光兵强马壮,而且人马众多。曹操据得到消息分析,估计董卓现有大约十万到十五万兵马。

    曹操虽说是义师,但他这五六千人马只够给董卓塞牙缝的。

    曹操正感英雄气短之时,正巧夏侯敦带着一千人马和十几车财物到了。多了人马和军费,曹操自然高兴,这还不是最让曹操来劲的。读完曹智的书信,才是让他最来劲的。

    曹智在信中提到的联盟,袁绍,给了曹操灵光一现。这是多好的主意,兵马不够,可以搞联盟,天下对董卓不满的人大有人在,联合起来力量就大了,还怕他董卓。

    联盟的盟主舍袁绍还能取谁,曹操认为袁绍太合适做这盟主了,第一,袁绍出身高贵,他有"四世三公"的背景,汉代“三公”这个职务的地位是很高的,仅次于皇帝的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家在官场上门生故吏众多,袁家是现在东汉王朝最炙手可热的显赫家族。第二,袁绍长得一表人才,非常漂亮,聪明伶俐能说会道,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众多名流、士大夫都有来往。有他来等高一呼,再合适不过。

    曹操看完信后,哈哈大笑不止。心想,"我这二弟啊,自从那次摔伤脑袋后,这灵光乍现的想法是越来越多了,以前也没这么聪明,看来是摔好了。"曹操现在可不管曹智信上是让他参加联盟,还是不要参加联盟。他现在找着了一条讨伐董卓的速成道路,心头热啊!赶紧去找张邈商议去了。

    没过多久曹操、张邈公开打出旗号,要成立义军讨伐董卓,其实曹智已经这么做了,但他没好意思说。

    曹操志得意满认为这是他目前这一生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任何事做得越早,越是能让人记住,让历史记住。曹操“首倡义兵”,抢了第一份。曹操的这个倡议得到了天下英雄的响应,各路诸侯、豪杰纷纷起兵,举起义旗,要讨伐董卓,匡复汉室。

    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遣、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组成联军,并公推袁绍为盟主。这支军队由于驻地都在函谷关以东,因此就称为“关东义军”,也叫“关东联军”,简称“关东军”。

    提到这位渤海太守袁绍,曹智一时没搞明白,袁绍怎么成了渤海太守。那这段时间袁绍又在干嘛呢?曹操向他解释了这位关东盟主近期表现。

    这还要从董卓进京开始说起,董卓进京以后就琢磨着换皇帝,他要废掉皇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因此找袁绍商量。为什么找袁绍商量呢,因为袁绍的叔叔是太傅,是“三公”之一。曹智的老爹曹嵩当时也是“三公”之一,是太尉,但在董卓进京以前,就被曹智绑回老家了。董卓进京时,何进已死,所以当时京城中就袁魁一位“三公”于是董卓就想让袁绍传话给他的叔叔,请他的叔叔出来支持一下他换皇帝这个事情。袁绍一听眼珠子一转,对这个董卓说:“那我回去跟叔叔说说”,然后就跑掉了。

    袁绍逃出洛阳后,为了面子,就跟人吹嘘,他是如何当场义正严辞的拒绝董卓,他骂董卓“这个皇帝怎么能随便换呢?皇帝就是你换的吗?”董卓一听勃然大怒,把刀唰的拔出来,就骂袁绍,“臭小子,竖子,天下的事难道不是我说了算吗?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快吗?”

    董卓这么一骂,袁绍不甘示弱,唰一把也把刀拔出来,一把横过来横在胸前,刀刃对外刀背对内,说:“天底下难道只有董大人的刀是快的吗?”然后后退,退出会场,连夜逃出京城。

    这是袁绍自己这么说的,曹智才不信他有这个胆。不管怎样,袁绍因为反对董卓这件事,而天下闻名。

    袁绍从京城洛阳逃出来的时候,董卓准备是要追杀袁绍的,这个时候京城里面有几位名士跟袁绍关系很好,就去劝董卓。说大人不要这样,这个袁绍他是个年轻人,他不懂事,他不识大体,一不小心得罪了您老人家他又害怕,他当然要跑嘛,他没有别的意思,但是袁氏家族的“四世三公”门生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