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你们的运气不错,野鸭乡有一个高寿的老人过世了,她的儿孙们请来了方圆几百里以内最有名的一个地戏班子去表演。今天是最后一天,明天早上,老人就要上葬了。
肖就很好奇的问:“什么叫上葬?通常人们都说的是下葬吧?”
老爹说:“这里叫上葬,因为不是埋进土里,而是把棺材挂到悬崖上去。”
肖到底是比我有学问啊,我在这里长大,对这些事情有些司空见惯浑然不觉,她却很在行的问:“那他们是少数民族吧?这种葬式好像是某些少数民族特有的。是什么族的?”
老爹摇摇头说:“民政局在对野鸭乡进行民族普查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因为按照现有的民族谱系,他们似乎不在其中。曾经有民族学者来考察过。但是得到的结论也似是而非。”
肖地眼睛越发的亮了,兴致勃勃的说:“是吗?那我们更应该去好好的看看了。”
我有点无语的看着她,心想,她该不会是又想该行当个民族学者了吧?之前她曾经打算去学生物学和人类学,而她大学的专业是新闻学。她还真是个勤学好问地好学生啊。吃了饭,按照老爹的提示。我们买了一条蛇和一只鸡,还有一坛米酒和一包烟丝去野鸭乡。他们不会拒绝外来的客人,但是如果礼数更周到一些,更接近他们的习俗一些,他们也会更热情一些。而这些东西,可能就是民族学者不了解,也想不到的。
野鸭乡离县城30多公里,只有三分之一的沙石公路,再往前则是崎岖不平的土路。我们出发的时候又下了一点雨。那条路就更加的泥泞不堪。也亏得雪冰魂地这辆车,虽然不说如履平地,但是我根本不担心会抛锚。可是到了乡政府以后还不算完。我们还得走山路。老爹就陪我们到这里,给我找了条扁担把那些礼物挑上,然后他就找镇上派出所的老伙计打牌喝酒去了。
我们都穿的是户外运动装,开始肖还打着伞,后来嫌麻烦,干脆伞也不打了。反正雨也不算大,淋在身上冰冰凉凉地蛮舒服。就是脚下的路不好走,我们打着电筒,可是经常分不清脚下究竟是水还是泥。好在我们都穿的是高帮的野战靴。防水性能也不错。只是当地人只用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大约走了一个小时还多一点。等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地戏都快演完了。
我能说几句野鸭乡本地的方言,和县城里可不一样呢。向主人家表达了心意之后,人家很热情招呼我和肖。肖最关心的是那个地戏,戏台在主家吊脚楼旁边一棵巨大地榕树下,是用青石垒起来的一个不到十个平方的台子。上面简单的挂了一些幕布,台下坐着一些乐师,观众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人。大概是接近了尾声,热闹劲已经过去了。
戏台上还有三个人正在敬业的跳着,穿着藏青色的衣服,外面套着一片一片连缀在一起的藤甲,赤脚,戴着面具,一手拿矛,一手拿盾。
这是一种武戏,小时候我都看过。不过我嫌那些音乐太吵。他们的面具也很吓人。一直都不喜欢。
那种音乐,怎么说呢?他们所用地乐器里有笙、五弦琴、铙钹、牛角等等。而最核心的乐器则是铜鼓。一面绑着红绸的铜鼓架在专用的阴沉木的鼓架上,我猜想单单是哪个鼓架就非常的值钱。至于那面铜鼓,绝对是一件古物,发出的声音铿锵有力,而又带点低沉阴郁。这些乐器统统围绕着铜鼓演奏,鼓点指引着其他全部的旋律和音调。
我开始只是觉得这音乐叮叮当当的很吵,但是当我认真去听地时候,才发现这貌似单调地旋律里面有着密码一样的起伏变化。我无法破译这个密码,所以我不知道怎么解读这支乐曲,但是我觉得我地心跳,还有我的呼吸都渐渐的跟着旋律再走,时高时低,时快时慢。渐渐的,好像看到了一种从未看到过的境界,我觉得呼吸有点困难,脑袋也胀得很难受,还有点眩晕的感觉。
肖本来兴致勃勃的拿着数码摄像机在摄像,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她的脸色也有些苍白,好像生病了一样。她伸手抓住了我,抓得很紧,但是我也没怎么觉得痛。看来我的感受在她那里不但也有,说不定比我还强。
我不知道这是音乐的魅力还是魔力。但是我太难受了,越到后来,我越有种天旋地转的感觉,我觉得要是再听下去的话,我可能就要吐了。
这时候肖摇了摇我的肩膀,问:“你觉得他们的面具像什么?我觉得好面熟啊。”
我也觉得戏台上那几个人戴的面具有点眼熟的感觉,当然,那种青面獠牙的形象很多地方都有,尤其在一些带有巫傩色彩的少数民族的地戏里面,各自表达的内容不一样而已。但是这个面觉和别的那样感觉不一样。也许我是小时候看过,觉得眼熟,可是肖为什么也觉得眼熟呢?
突然间,肖脸上露出一种惊恐的神情来,看着戏台上依旧尽力的跳动着的那几个舞者,说:“古裂,你有没有觉得,面具的造型有点像……有点像……”
我打了一个激灵,说:“蜥蜴!”
对了,这个面具的造型就像那个总是令我脊背发凉的死蜥蜴。一定是它!虽然面具已经经过了抽象化合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