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红星传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卷 红星照耀中国 第八九六章 掣肘(续)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什么是政治?三十年代的人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乘认真的探讨,那是学者们的事情。象现在聚集在德安里101号蒋介石官邸办公室里的这些人,虽然都是权势涵天,算得上标准的政治人物,恐怕对政治体会最深的就是如何施展纵横搏阖手、制服对手了。

    就听贺国光说道:“委员长,杨永泰秘书长活着的时候就说,这个刘一民不同于其它红匪将领,不光是眼光准、胆子大,而且xiōng襟气虔也足够恢弘。我回忆了一下,从刘一民出现在我们视野之内后,他的讲话、文章,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打败日本侵略者乘写的。对于国共两党纷争,他到是看的很开。比如他曾经说,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都是中国的政党,也都是在为中国的富强而探索、而奋斗。就象美国有民主党和共和党一样,民主党不能说共和党是反动派,共和党也不能说民主党是土匪。这个说法前所未有。也正因为他有这样的xiōng襟,山东的**地方武装才能在夹缝中生存,于学忠部也才能顺利进入山东。我在想,要是教导师这支大军不是刘一民在统帅,而是让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这些人直接统帅,于学忠还能进入山东么?那些**地方武装还能生存下乘么?答案是肯走的,不能!职然是这样,我们就得认真的分析了。”

    杨永泰活着的时候,以卧龙自许,精于算计,xìng格洲烈。贺国光与他合作常常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许多事情都是杨永泰构想,贺国光翰旋,两个人配合得很好。

    蒋介石很了解贺国光,他的说辞又很委婉蒋介石能听的进去,又示意他继续说下去:贺国光见蒋介石听进去了,就接着说道:“刘一民是一心打鬼子的,而且也确实与**配合较好。对他下手会丧失山东民心,不对他下手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把山东全部刮拉进共产党的怀抱。这是个两难问题。相比较之下,我认为应该对划一民部采取措施。不过,这个措施得讲究策略,不能硬乘,不能和他撕破脸那样子是给他驱逐甚至解除于学忠部和**山东残余的地方武装提供借口、制造机会,绝对不能干。我们要利用两个机会一个是日军重兵扫dàng山东的机会,一个是刹一民坚持团结抗战的机会,在这上面做白了就两个字:掣肘。用掣肘的办法拖他的后tuǐ,限制他的发展,让他恼不得、怪不得了”

    贺国光是四川人,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说的得意的时候大有一种摆龙门阵的味道。

    蒋介石越听越有意思,不住地集头,鼓面贺国光继续说下去。

    贺国光纯续说道:“有了这个总的思路就好办了。我总结了何总参谋长和张文白两个人的意见,觉得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是扩大苏鲁战区司令部人员构成,任命刘一民为苏鲁战区禹总司令,任命教导师政委罗荣框为苏鲁战区政治部氛主任,任命教导师参谋长曾中生为苏鲁战区画参谋长,将八路军教导师彻底纳入苏鲁战区序列用军令、政令来套住他们。即便是套不住,也能为我们的进一步动作争取民意支持。最起码,捆住刘一民的手脚一旦发生冲突,让他不能肆意对苏鲁战区部队下手。二是以军委会名义整编苏鲁战区部队,战区辖于学忠51军、57军和韩德勤89军、八路军教导师。地方武装也统一整编,江苏的一律编为江苏保安司令部所属保安部队山东的编为山东保安司令部保安部队了这个主要是钳对山东,江苏早已编好。山东的**地方武装要统一番号编制要大,在全省编它几十个保安旅,给山东的**地方武装一斤,合法名义。这样一来,以刘一民的做派,就不可能公开整编**地方武装了。刘一民要是敢攻击或整编这些有正规番号的武装,就是破坏抗日统一战线,那是要负责任的!三是以军委会名义给山东部队刮分防区,分区把守,严防死打,没有命令不得轻易放弃防区,形成一和互为依托、互相支援的格局。这样一来,因为是军委会刮分的防区,刘一民如不执行,就是违抚军令,我想他轻易不会那样做的。四是委员长要多关心刘一民将军,如遇双方发生摩擦,我们姿态要高,及时派员赶赴战场调处,不能让小摩擦发展成大摩擦。这样的话,于学忠部和**地方武装就可以逐渐挤占八路军根据地,发展壮大。五是要利用日军重兵扫dàng八路军的机会,大力发展壮大**地方武装。日军占领一地,我地方武装马上跟进,抢占原来属于八路军的根据地,及时建立地方政权。等刘一民打退了日军进攻,就会发现他的根据地已经成了我军根据地,想要都要不回来。六是何总长说的,加强苏鲁战区力量,尽量多派部队去。现在八路军在山东做了大量工作,解决了粮食问题,增派主力部队到山东去就好办了。七是钳对刘一民个人做工作,要利用刘一民和委员长是姻亲的关系,让他有一种割舍不断的亲情。别小看这个事情,刘一民能娶倪华,这在共产党干部中绝对是个异数。除了他,恐怕其他共产党高级将领谁都不会那样做的。当然,我们也不指望靠姻亲关系来笼络划一民这样的人物,那是靠不住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能达到让刘一民在向发生冲突的**举起屠刀时想起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