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无限诱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作品相关 杨振宁其人其事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今天突然看见此文章,还真是深有感触,看来是应该换个角度去看看杨振宁这老头了,真是佩服,心里真有点不是滋味,这个家伙在我心中的地位一直很高,没想到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看来人真的是不能看表面,更不能纯粹看媒体的大肆宣传,读者们好好看看吧,看看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内幕

    一、缘起

    在最近的央视面对面节目中,杨振宁又谈到了他与李政道的分裂,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分手原因是迷雾

    在杨振宁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被后世学者铭记,他俩的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然而,从1962年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成为国际科学界以及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记者:欧本海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但是1962年之后,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情形。

    杨振宁:这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的根源非常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够解释的,更不是我今天应该在摄影机的面前所讨论的,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两个人身后一定会有人研究的,我想研究以后,大家中国人、外国人会得到一个结论的。

    记者: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你们俩和好。

    杨振宁:对,这也是我现在决定,我公开地在生前不再在这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的道理,是因为大家很显然、很自然地都希望我们和好,可是我们没法再和好,所以在这情形,最好的就是不再讨论。

    记者:是合作出现问题?但是杨先生的经历不是这样。

    杨振宁: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

    (话外音)虽然众说纷纭,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分手原因始终是迷雾一团。然而值得回味的是,两个人在各自的物理学研究中都有多次与他人合作的经历。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外,杨振宁三大成就中的另外两项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也都是与人分享,但却没有重蹈杨李之争的覆辙。”

    实际上,杨振宁曾经借口1962年5月《纽约客》杂志上发表的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称问题侧记》、李政道1971年的文章《弱相互作用的历史》和1979年富兰克林的文章《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未发现》,就1962年为什么会与李政道分裂,在1982年的《论文选及注释》里把问题公之于众,想把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功劳更多地揽到自己身上,诋毁李政道的为人和学术水平。

    结果李政道被迫在1986年打破沉默,发表了《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批驳了杨振宁的谎言。此后,杨又不吭声了,为什么呢?

    我觉得,他知道,他认为很关键的证人,他和李政道共同的导师吴大猷,以及其他许许多多重要的了解内情的知情证人,都还没有死,辩下去必然真理越辩越明,他自己的形象必然越辩越差,会彻底暴露他阴暗的一面。

    结果呢,他以为关键证人差不多死光了之后,杨振宁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发彪了,就借着出版《杨振宁传》的机会,想借此机会浑水摸鱼,再一次发表了自吹自擂和贬低李政道的言论,以为这样子可以抬高自己的形象。没想到李政道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答,把杨振宁的种种谎言,彻底揭穿,杨振宁的各种说法,都被李政道批驳得体无完肤,而且证据确凿,非常有说服力,即使对物理学外行的我也可以看出谁的话更为可信,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参见《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网址)。

    杨振宁两次主动出击,都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被李政道揭穿了老底,又只好闭嘴了。要是真理真的在杨振宁这边,我才不信杨振宁会闭嘴!他现在闭嘴是因为再跟李政道辩下去,只会让人发现他贪婪无耻的真面目,在国人面前下不了台!

    二、杨振宁继续误导公众

    可是,杨振宁还是想误导公众。他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跟李政道决裂的原因:“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似乎显得自己多么的高尚,多么的宽宏大量,还含沙射影说李政道的做人和性格有问题,这也难怪后来记者加旁白时说什么杨跟其他人合作就没不愉快的话。

    记者不懂。杨振宁跟李政道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一直以长兄自居,所以他敢跟李政道提出来自己名字放前面的问题。而杨与其他的合作者,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可能确实论文基本上都是杨振宁做的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