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极品少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一 且把风流唱少年 第39章 水军,火器,高丽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尾是高句丽征服了燕国,燕国将高句丽的好太王供奉为主君。——这是一部典型的历史胡说剧!辽东在七雄时期是燕国的领土,秦始皇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历史,高丽棒子还反咬一口说是中国人歪曲历史。秦始皇灭燕怎会突然之间变为高句丽王灭燕?又突发奇想地出现在韩国的历史舞台上?庆幸的是,多数人还是有着清醒的头脑和良知,如果都按照韩国方式诠释历史,世界从此多事矣。

    第九个,宣称发明了甲骨文。韩国一名校博士信誓旦旦的说甲骨文应该是从朝鲜半岛传到中原的,并引用了一些韩国学者的“论据”,真希望他们在国际学术会上做这个报告,也给西方人看看韩国学者的“风采”。比如说,韩国人认为我们的甲骨文是他们发明的,要知道韩国直到1443年由朝鲜王朝第4代世宗大王创作才有自己的文字,韩国建国后为了“去汉化”才禁止使用汉字的。韩国人说韩国世界最科学,最实用,最好的文字语言!所以,他们拒绝使用汉字!不过这一点全世界都不敢苟同,那么科学实用的文字语言,竟然连意思都表达不清楚!看韩国语的文学着作,如同嚼蜡,可能因为汉语的表现力太过丰富,所以云铮实在不知道,连名字如果不用汉字,都搞不清楚自己名字含义的韩国字,怎么能够厚着脸皮说是比汉字科学的文字?它们以前还根本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呢。它们的学者“参考”的史书几乎都是用汉字写成的中国史书。韩国人把中国的国画贬得一钱不值,其实朝鲜的画完全是对中国技法国画的抄袭。韩国人认为这些文化都是在朝鲜本土自我发展,然后再传到中原的。

    第十个,剽窃高句丽。请注意,高句丽和韩国的高丽,完全是两码子事情,高句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支。唐朝名将薛仁贵在高句丽的最后一个首都平壤(高句丽前后有过三个首都)接受了高句丽王的无条件投降书后,大唐军接收了高句丽全部的领土,自然继承了高句丽文化。而此时韩国的前身王氏高丽还没有诞生。在高句丽灭亡了二百多年以后,也就是公元9世纪初,由原高句丽旁边的新罗合并百济组成了高丽王朝年9月17日,在被韩国命名为“高句丽在韩国的历史作用”的有多国学者参与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学者、沈阳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孙进已发言重申:“高句丽是中国的历史因为高句丽的主体发生在中国,直至今天,原高句丽的领土都在中国,而在当时的高句丽居民都归顺了中国”,并郑重表示“在高句丽的大部分历史里,高句丽一直归属中原。”看看韩国忠南大学考古学教授朴洋震论证“满洲历史上属于高丽”。拿出两个据他说是在满洲和韩半岛出土的青铜器,说这两件文物相似,又举出一件据说是中原出土的文物,说与前两件不同。于是得出结论:满洲和韩半岛属于一个文化共同体,满洲历史上韩民族的舞台。这是云铮平生所看见过的最荒唐最无耻的历史论证了。还扬言“把满洲归纳与韩国古代领域不仅合乎情理,而且也是必要的”甚至想把中国东北境内的高句丽历史剽窃为己有年,中国把高句丽成功向联合国申请为中国的人类文化遗产,就是为了挫败韩国对历史的篡改。灭国先灭其史,韩国在的伪造历史!绑着写有“还我河山”四个鲜红大字布条的韩国人时常会成群结队出现在吉林吉安,延边,或者长白山。朝鲜日报做的调查,居然过半的韩国年轻人赞成“夺回”满洲(东北)和间岛(吉林延边)。韩国在高句丽问题上已经完成了发动群众的工作,而中国**概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争端关系到了东北的归属。当然,云铮对高丽棒子的行为出了鄙视,更多的是觉得可笑:棒子们,你们连咱们北边的小老弟都搞不定,还敢跟咱们叫嚣?另外,云铮穿越来大魏朝之前一段时间,南高丽棒子撑大脸说释迦牟尼是韩国人,也不怕印度人半夜爬他们窗户……后来更牛了,又说犹太人是韩国人,你说当初希特勒怎么就把你们给忘了呢?

    自打穿越过来,要说他对哪里最有战争**,一准就是日韩两地,日本现在没有什么战争理由,而且离得有些远,又对当今局势没有战略地位,暂时可以不理。但高丽王朝那边,云铮是很有点动一动的意思的。而且大魏朝以及辽国跟高丽的关系很有意思,云铮觉得在这里头,是很可以做一些文章的。

    当年王建创立高丽政权后,积极北上扩张领土。为此与辽国发生矛盾、纠纷,甚至演化成冲突(辽国高丽战争,在本书中与原历史有变化,后文有述)。如果说在对待高丽国内豪族的问题上,王建采取了怀柔和推恩的策略,那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建在朝鲜半岛北部采取积极北进的战略,大肆拓展领土。有辽一代,高丽已将领土北界,由前朝新罗时的大同江向北扩张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鸭绿江下游一带,疆域大大超过了新罗。

    辽国灭渤海国后两年,辽太宗将渤海遗民(东丹国民)大量内迁辽东,一时间广袤的渤海故地变得地广人稀。西移朝鲜半岛的渤海遗民,削弱了辽国在这里的力量,辽国对原渤海地区特别是对朝鲜半岛北部女真地区控制减弱。高丽乘机对这里的渤海人和原渤海统治下的女真人等进行招诱、驱讨,不断扩张势力。高丽开始出兵与辽朝控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