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家心中大概也是恼火非常。虽然不至于拿他问罪。但心中未免没有芥蒂,呵呵。日后再说,日后再说。”
唐恪经耿南仲一安慰,心中好过了许多:“耿相,北奴都打到家门口了,听说有三万多人马。折彦质是他们地对手吗?”
“我看这事悬。”耿南仲闷闷地说:“西军精锐丧尽,我京畿禁军虽然总计十有二万,但能战之兵不过两万。这点人马管什么用。上次李纲手下那么多军马,不也被宗望打得抬不起头来。依我看,这次也不过是给些钱了事。”
“那么说来……就是不打了。”
“也不是不打,不打。陛下的面子上过不去。”耿南仲沉吟:“不过。真要大打出手,激怒了金人。将来也不好斡旋。依我的看法,可命范琼尾随监视小心接触。折彦质只需要老实呆在京城中不放敌人进城就成。/”
“这个……陛下那里不好交代。”
耿南仲微微一笑:“陛下毕竟是少年人,优柔寡断,心志也飘忽不定。过几天等他冷静下来,我们再同他晓以厉害,陛下想必会同意的。”他心中一突然一凛,自己和唐恪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宠信,主要是献上了以三镇赋税保住三镇之策。也就是说,他们的荣华富贵是建立在和议二字上面。皇帝用他们二人,实际上是埋下再次求和的伏笔。对一个皇帝来说,战固然是一种手段,和也是解决问题地一种方法。两手都不能少,两手都要预先准备。
一想到这里,耿南仲大觉振奋。
二人说着话,刚走到明堂颁朔布政府位置,却看到礼部和理藩院的几个官吏气喘吁吁地涌来,不住大叫:“耿相、唐相,大事不好了!”
“怎么回事,各位都是各部堂官,如此失仪,成何体统?”耿南仲面色很不好看,正要大声呵斥。
一个礼部的侍郎大叫:“禀相公,北奴……北奴宗望和宗翰两路大军再次南下,金国皇帝遣使杨天吉、王纳问罪于我大宋了。”
“什么!”耿南仲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差点昏倒在地。他忙问:“现在金人两路大军在什么地方,又有多少人马?”
那个郎官忙回答说,宗望大军有六万,于八月底从保州出,现正在围攻真定。而宗翰地西路军有五万,现已经打到太原城下。两路大军合计十一万。
一听到这个数字,大宋朝的两个宰相都同时惊叫起来,“快,快,敲景阳钟,请陛下临朝接见金使!”
景阳钟袅袅不绝。
皇帝赵桓满面煞白地看着大殿正中傲然矗立的两个金使,手捂心口,胸中像是被人塞了一团乱麻。
金人的两路大军一共十一万,兵多将广。虽然宗翰一路可以让杨华依托太原高大的城墙抵挡一阵子。可宗望这一路人马途经之地都所以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可以说无险可守。去年冬天一仗已经将大宋打破了胆,现在西军精华已经丧失殆尽,还拿什么同人家打。
况且,在怀州黄河边上,还有娄室那一支偏师。
可以说,现在的情况比起去年还要险恶上一百倍。
金使王纳手捧金国皇帝的圣旨,朗声道:“天会四年八月十四日,大金国论尼伊拉齐贝勒左副元帅、皇自右副元帅同致书于大宋皇帝阕下:顷因其衅。以至连兵,曲直所归,彼此自见。思得寻盟之计,用申割地之言,厥后事固稽留,约复渝变。
今差保静军节度使杨天吉、昭德军节度使王纳问罪使副前去,若深悔前非。请速令皇叔越王、皇弟郓王太少宰一员同谐行府。仍割让三府,即行戒喻,并令开城。以待抚定。苟不能此,地示所图。白!”
念完着一封信,行伍出身地王纳,“呼!”一声收起那道圣旨,厉声道:“大宋皇帝,请解释为何联络大石与我大金国开战,请解释为何策反余睹将军。是战是和全在陛下一念之间,请回话吧!”说完话。他昂挺胸,傲然自得。
皇帝赵桓将手缓缓地从心口开:“朕……朕说割让三镇。一定割。终于蜡丸密书一事,朕没听说过……交割三镇的事……下面地人不答应,朕也不好强来。要不,要不……就算了吧。我们不是说要用三镇的赋税来抵款吗?”
“哈哈!”王纳大笑:“蜡丸一事有凭有据,容不得你们抵赖。至于三镇,不用你们割让了,我金国大军自己去取。陛下若要选择战争,我大金奉陪到底,告辞!”
大宋皇帝面色大变,张开嘴翕动半天。却颤抖着说不出话来。
一个文官站出来。大声道:“陛下,请斩了这两个狂妄地北奴誓师亲征。臣秦桧愿为前驱!”
说来也可笑,朝中主战派李纲、吴敏、种家兄弟死的死贬的贬。倒让一个小小的秦桧做了主战派的领袖。此时,这个年轻人站在朝堂之上,激动得满面通红,目光坚定而持着。又有谁能想到,二十年之后,这人会成为最大的奸臣最大的投降派呢?
见他喊打喊杀,两个金使同时色变,然后冷笑。
皇帝赵桓将身体深深地埋在大殿地阴影里,良久才喃喃地说:“送金使出去,好生款待,不可怠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