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谁来拯救美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部分 第6节:第一章 美国经济衰退是飞来横祸还是自食其果(6)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当然,即便有丰厚的贷款优惠政策,如果民众能够冷静地看待,这场危机或许也能避免,但是当时购房者都被美国经济的大好形势所蛊惑,忽视了自己的经济条件,高估了自己的偿付能力。

    2?宽松的信贷条件和日益膨胀的住房泡沫

    格林斯潘曾被誉为“世上最伟大央行行长”,他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创造了辉煌的纪录,美国经济在他的带领下出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他的一举一动被世界所关注,人们甚至对他寄予了超出常人的期望,认为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经济难题,格林斯潘都能够化险为夷。确实,在亚洲金融危机、科技股泡沫破灭以及恐怖袭击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危机后,正是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使美国经济得以很快摆脱困境。可是也正是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让次贷危机如约而至。这就像是为了让病人感觉不那么疼痛,给病人很多的止痛类药剂,最终病人上瘾了,要断药的话,病人只能更加痛苦。

    购买住房对普通家庭而言通常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投资决策。当购房人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借款时,借款的数额一般都非常巨大。为了降低风险,按揭贷款的提供者会要求借款者具有相当的偿付能力和信用等级。可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获取住房贷款变得极其容易。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布什在格林斯潘的支持下推行令富人受益的减税政策。过低的利率引发了宽松信贷,也直接刺激了民众的贷款投资热潮,越来越多的生活状况不稳定的民众通过银行贷款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中。正是市场对美国房市前景普遍预期过高,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房市,房价在1996年至2006年飞涨了大约85%,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格林斯潘在2007年12月12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首度承认他任职期间施行的低利率政策可能助长了美国房地产泡沫。

    3?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在近几年发展很快,其复杂程度也日益加剧。正常意义上来说,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通常都把按揭贷款当作一种优良资产持有到期并赚取相应月利润以及银行资金成本之间的利差,这样做在获取相应利润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这种金融产品一开始并不适合华尔街的运作,因此在将按揭贷款证券化并产生第一只CDO(担保债务权证)之前,这类产品并没有获得华尔街的青睐,CDO的出现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划分更细致,投资受益率也更高,同时也极大地激起了华尔街的热情。打着金融创新的口号,华尔街大举涉足次贷领域,并迅速推高其规模。2004年,全球CDO发行量为1570亿美元,到了2006年,这一规模达到5520亿美元。

    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华尔街投行将原始的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出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极大地拉长了交易链条。从本质上看,这类金融衍生品并没有降低投资的风险,它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而且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察觉。以至到后来,买家看到的这类金融产品,除了投行提供的数字以外,根本无法判断资产的质量。

    因为CDO等金融衍生品蕴含的巨大利润,美国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参与其中,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都大量持有CDO等债券,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了对这种金融产品近乎疯狂的追求。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通过这类金融衍生品将风险扩散到了全球范围,这也正是次贷危机为什么能够波及全球范围的原因。

    4?投资者的贪婪

    美国人理查德·比特纳在2008年7月出版的《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仅从书名就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书中所描绘的篡改信用、放大收入等行为极大地扰乱了信贷市场,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以及更大的利益,从普通民众到金融机构,这种欺诈行为蔓延在金融领域的各个角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