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夜深沉。
炉中的火已经乏力,将残的煤显出了通体透明的红,映得砂锅也变得温馨可爱,使溢满空间的苦涩花香凭添了几许暖暖的人情。
纸窗外,雨声淅沥,晚秋的寒意趁着夜色悄然袭来,直抵人的胸臆,我往炉里夹了一块煤,斜倚在窗前南炕上的舜铨轻轻地咳了几声,那咳带着明显的克制与压抑,听了让人揪心。我问他要不要喝水,他说不。我走过去为他盖被,他问我那篇“景福阁的月”写得怎么样了,我说已写好,交给《中华散文》编辑部了。他说颐和园的景福阁早先叫昙华阁,光绪年间重建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为赏月听雨之地,名之所来,取自《诗经》“寿考维祺,以介景福”一句,景福者,大福也。舜铨说,书还是要多读的,要博学详视,遍采广询,不可单纯钻文学,做单一的作家难免失之于浮。要做学者,多读经史,由俗学而文学,由文学而理学,由理学而小学,这样才能除去迷妄与迂腐,增添笃实与深思,成为通博的大儒,那文学之业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我笑了,说七哥设定的目标,不说今生,怕是来生我也达不到了。他说不难,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得之以勤,没有不可达之境……未说完,又咳嗽,脸憋得发紫,我轻轻为他捶背,透过薄绒衣,触及肋骨,骨的尖利引起我一阵心酸:如此人物,不知当今世间尚存几人?
舜铨的病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消耗性的疾病把他弄得很苦,也把大家搞得很累,不分日夜地照看护理,东西南北地奔走找药,谁都不忍放弃这最终的努力,谁也都明白已无力回天。我由大西北匆匆赶到北京,说是照料病人,实则是来送终,为手足中唯一尚存的七兄送终,尽管为同父异母之兄妹,也是骨肉相关,血脉相联,内心凄苦自是难言。舜铨一去,家庭中舜字辈将仅存我一人,再无人督我攻读经史,一切当好自为之……
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堆满了杂物,这些物件自“文革”期间红卫兵洗劫过以后再无人动过,尘网蛛封,破旧不湛,难寻出一丝亮色。三合土的地面,砖砌的土炕,在现代化城市北京已属凤毛鳞角,而在东城这座古旧的废园一隅却奇迹般地存在着。小屋原来是府中花匠所居,辛亥革命后,那个在京城务酒花颇有名声,被称为“酒花赵”的花匠另有高就,到袁世凯秘书家去作了听差。在这条胡同中,两座显眼的大红宅门紧紧相连,花匠移徙数步,薪水竟翻几番,所以,赵花匠为他的离去最终也没后悔过,后园中的小屋由此空落,改作堆房,不用之物一并塞入,后来姨祖母又自戕屋中,自更无人涉足,日久天长,窗残纸破,门户歪斜,鼠亦来,虫亦来,谲诡幻怪,飞鸟惊蛇,实在让人有讳莫如深之感。如今祖父所遗三百间房屋已不复存在,唯存一角荒园五间花厅,近日为城建所计,又拆迁在即,动员搬家,让先住过渡房,再搬朝阳门外金台小区四室二厅水暖齐备的现代化公寓。有铝合金窗,全封闭阳台的新屋较这四面透风的危旧花厅一下进步百年,在七嫂丽英与侄女青青的热切企盼中舜铨却说出要老死旧宅,死活不搬的话儿来。舜铨的脾气无人拗得过,搬迁计划暂时搁浅,因为谁都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丽英的两个兄弟早已看中花厅的楠木雕花隔扇,并已与某涉外工艺商店谈妥,以不低的价格售出。正是为拆隔扇,将病中的舜铨移居西北角花匠小屋,房将不存,要隔扇何用,虽然是祖宗留下的东西,但祖宗所留数不胜数,至今所存又有几何?何苦为隔扇伤神。
扶舜铨重新躺好,我将火上的药锅端下,把药渣滗下,倒在碗里凉着。棕色的药汁在暗的灯下显得分外浓酽,心头不由冒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句,白乐天以酒待客,我以药侍兄,情景何其相近,气氛却迥然相异:彼时天将雨雪,此时苦雨绵绵;彼时朋友相聚,此时骨肉将离,伤感之情随着萧萧雨声愈积愈难耐……拆卸隔扇的声响由花厅传来,呼呼斧凿,如敲击在心,我看舜铨,那张脸虽憔悴,却是出奇的静。从那平静中,我悄悄地感觉到了沉重,感觉到了秋的肃杀与生的苦累。
为了便于住人,舜铨身后的窗纸被重新糊过,细腻的纸张散发出樟木箱子的味道,凭气味我已断定,这是家中那批保存多年的宫中御用宣。这批纸因无字,“文革”中才幸免于难,虽经的历月,除颜色微微有些泛黄外,质量依然柔韧无比。听父亲说过,因为是御用宣,制造便更为讲究,从选料到洗料、切料、打浆、抄纸、烤贴,前后经数百道工序,需一年时间。因为采用天然日光漂白,不用强酸强硷,所以纤维损伤少,强度极高,作为“旧纸”存放,洇墨性能更佳,用为泼墨作画,层次丰富,皴、擦、烘、染都能显出理想效果。父亲和舜铨都是书画界名人,对这些纸甚为珍视。所以没有动用,据说与宣统三年宫中纸案有关。传闻当时皇太后隆裕总管太监张兰德伙同颜料库太监私自将八万五千张上好御用宣纸偷偷调包,拿出宫去换钱,为此隆裕大为恼火,传散差,给张兰德一顿好打,并下令严查此案,一时宫内宫外人心惶惶。这些纸与彼是否有染,难以讲清,为避嫌疑,遂予封存,并且一封就是若干春秋。
不想昔日存留之纸,今日却为舜铨之妻派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