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白过,虽然流下了无数的汗水,体重又减了几公斤,可是自己终于学会了现代歌星们在国际舞台上演出时所必会的舞蹈。“这一炮我要打响,非要打响不可!人生中的15年是何等珍贵啊,我只有为已经过去的15年演唱生涯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今后才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邓丽君这样在心里叮嘱着自己,穿着那件由美国服装设计师比尔。威达精心设计的浅粉色霹雳歌衫,梳着爆炸式的披肩卷发,信心十足地登上场来。
“嗷——”台不的观众果然是报以惊奇的嘘声,来迎接这位刚从美国归来的邓丽君。她姿容未改,可是发型、服饰、化妆等等都已今非昔比,焕然一新了。特别是那件粉红色又钉了无数亮片的霹雳衫,下摆高高他绾起,露出半截丰腴的长腿,这样的装扮,对于熟悉邓丽君的香港观众来说,冷眼一看,反倒有了一种陌生感。
夕阳问我你在哪里?
晚风轻轻在叹息。
是谁在怀念,是谁忘不了你?
我也在问我自己。
邓丽君歌声自然是清柔嘹亮,可以使所有听歌的人感到亲切,感到温馨,感到心情激荡。可是她与从前所不同的是亦歌亦舞,而且那舞步是与历来以文静取悦于人的邓丽君格格不入。那是一种显然与邓丽君性格相反的动作,一种近乎于粗野狂放的西方迪斯科,使台下的好多观众目瞪口呆,掌声零零散散,形不成热烈的氛围。
望天边彩云飞,飞向哪里?
你就像一片云,不知道如今你在哪里?
黄昏已降临大地,还是没有你的消息。
“嗷嗷嗷”的喝倒彩声,很快就将秩序搅得混乱起来。
“嘘嘘嘘”又一阵与台上火热的演出场面极不协调的不屑嘘声,使那些稀稀落落的鼓掌声变得更为冷落。在台上演出的邓丽君并没有介意,她仍然信心十足地继续她今夜的演出。
美国乐队完全是以西洋乐器伴奏。他们是地道的西方乐队,使用的是架子鼓、萨克斯管、黑管、小号。他们所吹奏出来的旋律呼亮而雄浑,密集的鼓点平添了舞蹈的节奏。特别是四个染成红头发的美国男舞蹈演员登台以后,整个体育场上立刻出现了短暂静场。邓丽君所刻意追求的场面效果真的出现了,有些人真的被这种从未见过的新奇深深吸引,并且随之响起了一阵阵的喝彩之声。
邓丽君唱起了那支香港人所熟悉的英文歌:GOODBYE MY LOVE ,我的爱人,再见,GOODBYE MY LO \IE,相见不知哪一天。
我把一切给了你,希望你要珍惜,不要辜负我的真情意,GOODBYE MY LOVE ,我的爱人,再见……
“嗷——嗷——”台下起哄。
“嘘——嘘——嘘——”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不友善骚动,在邓丽君的眼前出现了。她煞费苦心请人设计的华贵演出服,那些在美国受到好评的美国乐队、伴唱、伴舞,是什么原因不受香港观众的青睐呢?邓丽君在以后的几场演出中,虽然还是像首场演出那样投入,但是观众的反映却是异常冷淡。
窗外细雨沙沙。
一杯咖啡已经凉了,邓丽君却无意去喝。在她身边的小书桌上,摊开了几张香港近日的报纸;《星岛日报》、《大公报》、《文汇报》和一些小报。这些报纸上对邓丽君的演唱生涯15周年纪念歌会的反应,大多很冷淡。有些报纸甚至流露出明显的贬意或嘲讽,一家报纸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张邓丽君野性十足,摇头演唱的大幅照片,下方用大号铅字印有:不惜成本创新请来洋人助阵有人十分赞美有人泼她冷水邓丽君信手翻阅桌上的报纸,一张在香港有影响的报纸,醒目的通栏标题是;岭人迷醉的中国风格没有了,邓丽君演唱会被批评》。
另一张报纸上的标题十分刺目,四个大号铅字:《何必突破?》。
邓丽君难过地蹩了蹩眉,她想到香港体育场那攒动的人头,在骚动中不时地发出失望的“嘘”声的情景,她痛苦的心中仿佛又撒了一把盐,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失望。那篇《何必突破》的署名文章内这样写道:“邓丽君本来是我很迷的歌星,但不知怎的,听来很不如意。最令人奇异的,是这位小姐忽然改变了形象,一切力求西化,乐队和音乐总监都是美国人,伴唱的也是美国歌手,连舞蹈演员,也来自彼邦。可是这样一变,马上格格不入,如果这是突破,我宁可她不突破了……”
“阿丽,你还在为那场歌会伤心吗?”麦灵芝不知什么时候走进了她的房间里。她将手中的雨衣挂在衣帽架上,站在那里望着邓丽君凝然不动的背影,心里泛起了同情。在这次“邓丽君十五周年纪念演唱会”之前,麦灵芝出于职业的敏感与对邓丽君的关切,她曾想到了从美国引进来的演出方法很难适应香港观众的口味。可是那时的提醒已经来不及了,如今雄心勃勃的邓丽君一下子大失所望,从跃跃欲试的冲动中猛然跌进了谷底。
“其实也没有什么。这次演出也不能因为受到一些人的嘲讽非议就全盘否定。”麦灵芝到了这种时候,她知道应该安慰邓丽君。她来到呆坐无语的邓丽君身边,拣了一张椅子坐下来,劝道:“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