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新选择
作者:陈耀明
他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
仅仅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他告别贫瘠的土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当他怯生生地走出广州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令他头晕目眩的车流、广告牌、高架桥、摩登女郎……
与他同行的还有几十个年龄差不多的老乡。他们是县劳务输出部门组织的一批“入粤民工”,被输往珠江三角洲的某家工厂。
第二天,当他脱下那身皱巴巴的衣服,换上全厂统一的工作服时,他从农民一下子变成了工人。
他所面对的劳动对象是:数控机床、电子仪表、进口模具……。
他所置身的工作环境是:博士主管、香港老板、QC管理、ISO9000!
他从古老的黄土地走上了现代化的流水线。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他逐渐明白了什么叫成本、什么叫利润、什么叫市场、什么叫竞争……
他到广东打工,原本只是想挣一笔钱,然后回家盖两间房子,讨一个媳妇。可是,当他的见识和资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终于有一年春节,当他候鸟般地返回家乡过年时,他已经不太热衷于向家里人介绍广东的早茶、麦当劳、卡拉OK和摩天大楼了,而是默默地跑到县城,去有关部门打听征地的政策,了解投资的环境,咨询钢材的价格,探讨生丝的销路……
当他激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一起打工的老乡时,他才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他一个!
当他雄心勃勃地打回老家时,他才发现:回老家打天下的也不止他一个!
他们是一个群体,是打工阶层中脱颖而出的第一批创业者。
昨天,他们从农村走进城市,是为了谋求生存。
今天,他们从城市返回农村,是为了谋求发展。
从走出家乡打工,到返回家乡创业,标志着中国的“打工潮”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打工族的创业潮
今年5月,笔者沿着打工族返乡足迹,赴四川、重庆、贵州和湖南进行采访,热浪滚滚的“打工族创业潮”时时扑面而来。无论是在市长的报告里,还是在县长的谈话里,“打工仔经济”已成为当地十分流行的一个经济名词。
人口大省四川(按3月份统计数字,含原重庆市)向省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650万,目前已有34万打工仔返乡投资办厂,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75万人,产业涉及电子、制衣、纺织、家具、电器、化工、建筑、装饰、食品和机械等行业,并已涌现出173位成绩突出的“创业之星”。
紧邻广东的湖南省永州市(原零陵地区),目前已有3。6万打工族返乡创业,办起各种企业1。1万家,总投资6。5亿元,年产值近20亿元,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并已涌现出32位成绩突出的“归雁新星”。
概括起来说,“打工仔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独资式
四川泸县玄滩镇通山村青年应世平,1991年初中毕业后到广东中山大兴业印刷公司打工,在厂里他学会了胶印、丝印、设计、制版和激光照排等印刷技术。为了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他还经常到中山港等单位联系印刷业务。1995年,应世平用打工几年挣来的10多万元,从广东买了3台印刷机,杀回故乡办起了“万能彩色制版印刷公司”,业务范围辐射重庆等6个县市。经过两年多的滚动,积累固定资产50多万元,今年年产值预计可达到100万元。万能公司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20多人,有的工人月薪1000多元,这在当地算是了不起的高薪了。
贵州省凤冈县土溪镇的曾琼龙也是1991年外出打工,在深圳做过工人、技术员和课长,月薪达到2000多元。去年9月,他投资11万元,回家乡办起了琼龙食品加工厂,对红苕、洋芋、玉米和百合花进行深加工,为当地农产品提供了就地消化的捷径。
▲合资式
贵州省德江县煎茶村的苏畅乾等5名青年是县劳动部门输送到广东的第一批打工妹,她们在一家台资刺绣公司打工6年后“凤还巢”,5人合资12万元,在家乡办起了“煎茶刺绣厂”,吸纳当地劳动力50多人。她们的原料来自广东,产品销往广东,与广东仍然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
重庆市万县的向金发等7名打工仔打工妹,1993年到广东南海一家制衣厂打工。今年春节回家,7人合资20万元,买下当地一家服装厂。他们按照各自的股份和特长,分别担任厂长、生产厂长和销售厂长等职。厂长向金发满怀信心地对笔者说:“赶上重庆改直辖市的好机会,我们的厂子一定大有作为。”
▲外联式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的李海秋在广东打工多年后,联合香港哥罗有限公司引进资金2300多万元,回家乡投资办起了年产3万吨特种钢的“开利钢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出齿轮钢、轴承钢等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