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短篇纪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一个老志愿军的回忆(黄极润)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的轰炸。我们为什么知道它们是有预定目标的呢?因为都是在白天,大小飞机都看见,如同青蜒在大乌鸦周围乱飞一样。大飞机分三组十二架在中间高而直飞,保护的小战斗机上下前后左右乱飞,来保护大飞机。高空直飞过后约十分钟就听到炸弹爆炸声,闷闷的数十声炸弹响过后十多分钟这些飞机就回飞了。这段时间约一个多月左右。有两次苏联战斗机十多架由渤海湾经大连由三八线向北飞行拦击敌军返回的轰炸机。这些大飞机它只能带炸弹,本身没有武器,身体又大,飞得又慢。但它有很厚的铁夹板,除非钢炮弹头直接打着它,不然弹片之类它是不怕的。这两次苏机和美机相遇,双方战斗机油耗尽了又换来第二批、第三批,三个多小时双方出了百多架飞机,两次在北朝鲜上空大战。我们步兵只听到天空中嘟…嘟声,走出战壕观看,只闻机炮响看不见飞机,因为双方的高空战斗机都是超高速的。苏联的是米格喷汽机,美国的是有名的'油桃子'(这个名是我军给它安的,因为它两翼尖各有一个油箱,不但速度快,续航时间长。它带有付油箱,同时马力也很大。油箱空时会自动脱落,于是速度更快。有空战时为了速度它就人为地脱掉油箱,来迫击苏机)。这样白天进行轰炸,目的是想以此来切断我军后勤供给以配合敌人的前线进攻。因我军的车队都是在夜间行驶,敌人的炸弹只能是百发一中而已,所以我军照样能生存下来。

    我在朝鲜战场所遇最大的一次战斗是在一个称为'1986高地'上的战斗。这个阵地是我军的最前哨点,插入敌人阵地约400多米;它的右后侧是我一连,左后侧是我二连,是敌人的眼中钉。美军在进不得退不能的情况下,下决心非攻下这个阵地不可。阵地上我们只有一个加强排,敌军用三个团轮翻进攻,从下午八时到第二天下午约24小时还攻不下。我军采取你上来我就打,你不上来,我就进洞,只留2-4人观察。由于双方军队都在一个山上,敌人的飞机大炮发挥不了作用,敌人上来时就象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向指挥所呼喊"向我开炮"那样。平时为了节约弹药,也是麻痹敌人,我军很少打炮,我一、二连又在这阵地的两侧。我机炮连就是去加强一、二的。天光时只见敌人成连成营向该阵地上冲,那时飞机不来了,大炮也不打了,我军通过报话机,叫全部人员进洞,当即炮兵猛轰该阵地,引你上来近了再打。敌人指挥还以为是自己的炮火,在报话机中叫喊不要打啦!不要打啦!敌人死到临头还不知是怎么死的。敌人被打下去了,再组织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进攻,因是白天,敌人飞机不来,大炮不打,我一、二连见得清清楚楚,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六零炮、重机枪、火箭筒、无座力炮、迫击炮、轻机枪,除了手雷,一切火力齐开火。敌人跌三倒四,血肉横飞。敌人五次冲锋都被打了下去。战士们打得太兴奋了,干脆跳出战壕站起来打,叫呀、喊呀,打得很快,打得过瘾。入朝以来,没有那一次打得这样好过;敌人以为有飞机大炮优势,却忽略了我们的战壕、手雷、防炮洞。战士们笑说这次是战壕、手雷、机枪战胜了飞机大炮加坦克。这就是有名的《上甘岭》战役,在这里敌人损失了大量的兵力而告失败,而我军只用很小的代价却守住了阵地。

    这次战役的来历是这样的。52年10月至12月间,联合国安理会倡议中美双方在板门店进行谈判,美方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撒出北朝鲜。我方据理力争:中国和朝鲜是唇齿相依的国家,我们援朝抗美是正义的,你美国远隔重洋,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想以朝鲜为跳板,消灭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才是真正的野心。一语道破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野心,美方无言以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苏联,大造舆论支持中国。美方在谈判桌上捞不到好处,在战场上又进退两难,最后下决心集中兵力,想从我军防守的这个1986高地打开突破口,然后全线向北推进。在这次恶战中我军只有一个加强排,而美军组织了三个团的兵力经过一日一夜的剧战,但都无法前进一步。于是敌将麦克阿瑟只好甘拜下风,后被美国总统撒职。这次战役后美国才在谈判桌上签字,承认北朝鲜的存在,同时双方撒离至三八线后十六里,划定非军事区,双方不得再出关挑战。

    53年2月在板门店停战谈判会上美军代表指明要求见指挥这次战役的连长。我一连连长赵子立被请到板门店,美军代表伸出手边握边说"佩服!佩服!"。这次战役是关系到停战谈判能否实现的关键一仗,我们一一五师三四四团一营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此后毛泽东主席对一名西方记者说:中国还是有实力的,要打,奉陪到底。敌人在谈判桌上捞不到好处,在战场上同样落空。后来,毛主席要八一电影厂将此次战役拍成电影,取名《上甘岭》("上甘岭"为朝鲜地名,按军用地图所标,我军叫它1986高地)。《上甘岭》这部影片编导者写得很逼真,因为我身临其境。如飞机的轰炸、大炮的轰击,我军战士在猫儿洞生活,无水渴,吃压缩饼干,防空洞内唱歌、讲笑话,下山背水,水桶被打烂,战士们的战斗生活等,都很真实。至于《英雄儿女》中王成所呼喊的"向我开炮"这个镜头实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