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思想及其战争初期取得的战绩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柏格尔将意图告诉他时,他向岳父许下了诺言,答应尽快给武装党卫队打开招募罗马厄亚籍德意志族人的大门。尽管他不成熟,但在罗马尼亚箱德意志族人中,仍享有一定的声望,而且也具有鼓动之能。
1940年春,施密特和柏格尔的代表在罗马尼亚当局的眼皮底下,偷偷运走了一千名德意志族人。从罗马尼亚偷运的成果,使柏指尔大受鼓舞。1940年8月,柏格尔将招募外籍军团的设想和罗马尼亚试点的成果,一并向希姆莱作了汇报。希姆莱乍一听,眼睛顿时亮了,他为能有柏格尔这个招募天才暗自欣慰。柏格尔最后建议,在取得外国政府同意但不要外国政府协助的情况下,吸收东南欧一百五十万德意志族人中适龄服役壮丁加入武装党卫队。
柏格尔的建议再次被希姆莱采纳,他们开始与有关外国政府协商。在德国外交部的协助下,柏格尔的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与一些外国政府签订了协定。这些外国政府允许德意志族人在一定条件下,志愿报名加入武装党卫队。为了能使这些德意志族人积极踊跃报名,党卫队的宣传家们极尽鼓动吹嘘之能事,大肆宣传纳粹思想和种族优化论。宣传家们鼓吹,“血统的呼声向他们发出召唤。”在这种所谓民族主义精神的鼓动下,一大批德意志族人被丧尽天良的强权政治蒙在鼓里,糊里糊涂地加入了武装党卫队,成了希姆莱的炮灰。
在前冲锋队的几位领袖任使节的巴尔干半岛各国,不但不与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合作,反而从中作梗,其原因是这些使节一直记恨柏格尔对冲锋队的叛离。即便这样,柏格尔还是想方设法从这些国家弄出大批德意志族人,把他们送进武装党卫队。柏格尔是个想象力十分活跃的人,只要能将德意志族人弄进武装党卫队,他不惜采用任何渠道和任何办法。他将党卫队的志愿人员伪装成流动工人,藏在德意志野战医院人员的队伍中,或是夹在横越东南欧的党卫队各师的淄重部队里蒙混过关。
在招募外籍德意志族人活动的初期,柏格尔的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还比较尊重德意志族人的“志愿”。但到后来,“志愿”这两个字在柏格尔的王国里所具有的概念已变得闪烁不定了,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其作出不同的解释。一旦宣传家们的鼓动、诱惑失灵,柏格尔就会命令他忠实的纳粹主义棍棒分队赶到那里。
如果把一支德意志族人部队勉强带得不错的话,那么所有的志愿人员就会报名参加,而那些没有志愿报名的人的房子就会被砸烂!
随着战争的推进,武装党卫队的消耗日益增加,对后备兵源的要求也越强烈。在最后的几年中,“志愿”完全被“强迫”取代了。一向持抵制态度的巴尔干半岛各国,在德国政府的淫威逼使下,也接受了提供兵源的协议。协议规定,所有德意志族的适龄男子都应按照德国的法令,加入德国军队,履行服兵役的义务,而首先是加入武装党卫队。希姆莱在柏格尔的帮助下,逐渐实现了统帅一支强大军事武装的梦想。柏格尔使用这些非人道的手段,轻而易举地将德意志族人强行驱入了武装党卫队。1943年底,外籍德意志族人已占武装党卫队官兵总数的四分之一。到战争结束时,一共有三十一万来自欧洲各地的德意志族人在武装党卫队中服役,相当于武装党卫队鼎盛时期九十多万人的三分之一。
然而,柏格尔并不满足这个已开放的德意志族人兵源,居住在东南欧的德意志族人毕竞太少,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战争需要。这时,柏格尔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更加妙不可言和“取之不尽”的征募新兵源地——被党卫队称之为日耳曼民族的国家。
德国开战初期的闪电战和惊人的胜利,像一股巨大的宗教旋风,扫荡着北欧和西欧青年的心扉和世界观,使得这些乐于追波逐浪和富于冒险的青年人着了魔。他们祟尚德国无坚不摧的军事力量,迷恋那辉煌的军人生涯。在他们的心中,不出几个星期,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世界就将崩溃。在这些思想单纯而又不甘寂寞的青年人看来,那些向华沙、莫斯科、布鲁塞尔和海牙进军的征服者,那些趾高气扬行进在占领区的德国土兵,似乎是代表着一个新世纪开始的先驱者。
激情毁灭了理智,追求瞬间的辉煌使得比利时、荷兰和挪威的一些青年产生了赶浪头的愿望,他们不想错过同这个新时代结合的机会。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北欧和西欧青年都着了魔。准确地说,在广大的北欧和西欧的青年人中,一直相信武装党卫队神话般的主义者,还是少数。即使在加入武装党卫队的十二万五千西欧人中,也只有三分之一是属于亲纳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更多的青年人是在渴望冒险的心理驱使下,盲目加入武装党卫队的。
但是,对征兵迷柏格尔来说,无论这些青年是受什么动机驱使,只要他们涌进他设在各占领区的招兵办公室,他就会激动不已,就会有一种欲望得到满足的快感。不过,柏格尔这个兵源补充迷还没有想到的是,如此众多的不同民族、不同思想的成员渗透进武装党卫队,会给武装党卫队招致什么样的政治上、思想上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