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中旬,在北京召开了由北京、太原、济南、内蒙古、抚顺等5个战犯管理所所长、副所长参加的会议。我作为代理副所长与孙明斋所长一起参加了会议。会上,公安部第一局局长凌云同志传达了中央关于组织战犯进行社会参观的决定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
中国改造罪犯实行监狱劳改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教育包括让罪犯会晤亲戚朋友或通信,或者发动干部和群众揭发罪犯的罪行。对于战犯来说,接受社会参观教育是一种新的受教育的方式。周恩来总理在指示中谈及了战犯进行社会参观的内容、方法、路途安全等具体事项。
参加会议的同志一致认为,中央的决定是改造战犯工作的创举,打破了自古以来监狱与外界社会生活隔绝的惯例。特别是让那些不同寻常的战犯们走出牢门,到社会生活中与人民大众接触,这是古今中外也绝无仅有的事情。
从北京回到抚顺之后,我们向全体战犯宣布了中央关于让战犯进行社会参观的决定和周恩来总理的有关指示。开始,战犯们半信半疑,后来看到管理所正在做社会参观的各项准备工作再不怀疑。大部分战犯把进行社会参观看作是被释放的征兆。但也有少数战犯担心被荷枪实弹的士兵护送着走街串巷在人格上受到侮辱,更怕被受害人报复。
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对社会参观活动具有职业兴趣,认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事实,让战犯们认识用语言无法启迪的思想意识。大多数战犯,尤其是日本战犯们对建国以来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无所知,他们还认为中国仍然是“东亚病夫”。当时,中国正在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报纸和广播每天都在报道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但是,日本战犯们根本就不相信。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真的像报纸和广播宣传的那样快吗?”“中国有工业吗?豆腐房很多,可工厂没有几座!”
日本战犯们的这种偏见,只能通过直观的教育才能扭转过来。另外,让他们亲自回到当年他们犯下罪行的地方,这对他们的思想转变都会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将管理所内1000余名战犯编成3个参观大队。
自2月8日开始,战犯们的社会参观活动分别展开了。
战犯们乘坐洁净的卧铺车外出,而且对他们解除了警戒和监视措施,没有军警,也没有监狱看守跟踪他们,只有管教人员带队。他们在火车上享受与其他乘客相同的待遇,个个显得兴奋。他们认为被释放的日子快要到了。
日本战犯们先后参观了沈阳、鞍山、长春、哈尔滨、武汉、上海、南京、北京等11座城市和附近农村。上述地方对这些战犯们来讲是再熟悉不过了。有些战犯因为在这些城市长期驻防过,对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相当熟悉。通过参观访问,日本战犯们对解放以来中国大地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赞不绝口。他们看到的是热气腾腾的工厂、丰收喜悦的农村、生气勃勃的学校、繁华热闹的大街、充满自信的百姓。所见所闻,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真实地体会到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的生动现实和美好未来。
特别是鞍钢的修复和生产的发展,让每一位日本战犯都感叹不已。原来鞍钢是日本人建的,称为“昭和制钢所”。日本人把这所“制钢所”看作是东北工业的中轴。日本即将战败时,他们炸毁了钢厂大部分设备,他们叫嚣:“今后中国人在这一片废墟上只能种植高粱”。日本战犯们认为,鞍钢要恢复生产,至少需要20年。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的工人阶级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恢复了生产,并把旧钢厂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大型钢铁企业。
在伪满洲国时期,主管钢铁生产并多次来过鞍山的原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次长古海忠之参观新鞍钢后惊叹地说:“了不起,太了不起了。”当他看到,新中国人民在一片废墟上重建的鞍钢,厂房较前更宏伟壮观、设备更现代化、产量剧增的巨大成就后说;“真是飞跃,中国的工业化速度要比报刊上宣传快得多,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日本战犯们在沈阳参观了多家企业后,又参观了郊区农村。日伪时期担任过间岛省(日本占领时期延边地区)省长的歧部与平及其他10余名高级战犯看了大青村农业社时访问了一家农户,家里人都去田里劳动去了,屋里只剩下一个老太太。歧部详细地查看了这所极普通的三间瓦房后和老太太攀谈起来:
他问:“老人家,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过得很好。”说完老人脸上充满了幸福的微笑,她还详细地叙说了全家人劳动情况和家庭生活情况。
“老人家,毛主席号召消灭文盲之后,你们这个村情况怎么样?”歧部与平又询问。
“我这个老太太也能读上一段报纸,年轻人现在没有文盲了。”
“满洲国时期是怎么生活的?”有人突然提问。老人沉默地回忆了片刻,她的表情是痛苦的。
她说:“怎么生活呢?勉强维持了生命。因为缴税粮,农民拼死拼活种地也填不饱肚子,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