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身在曹营心在汉”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讨论如何应付办法。经过我们(我、余毓生、夏讷、冯毅及各地工队队长)商议决定可以并入政治部但由该部设一民政科管理,仍保持原来地工会的作风不变,原来生活待遇20-30元不变,不接受军衔,将来可去后方学习或另谋出路,流动宣传队暂归军部,由夏讷当队长,我同余毓生、夏讷算是军部秘书,不属政治部。由冯毅任民运科长,实际地工会仍自成系统,名亡实存。这样刘戡也接受了,在他看来,地工会原来是他的人,只要并入政治部不管什么形式都行。而在林荫根看来,目前只好如此,将来再慢慢吞并。

    这样决定后,魏巍去了西安。余毓生借口看眼病也去西安,再回到山西,我到晋城与他会晤,并请工合孟用潜(那时恰好孟在晋城他们办的煤炭工业合作社)用工合证件掩护他过国民党军队驻地去投了八路军。余曾在1939年,由魏巍向刘戡建议派他以军部秘书名义访问山西三、五专署及八路军总部进行联络。余拿着刘戡的介绍信会见了左权参谋长,因他们是黄埔一期同学。余见了左权又见了彭德怀副总司令,向他们谈到93军地工会一班要求进步青年的情况,要求派人给予指导。彭、左一再劝他转告地工会青年,中共中央决定不在友军发展组织,不能派人,但你们有爱国心,思想进步,应当在那里发挥作用,促使93军坚决抗日、坚持团结和进步,可以起到我们共产党人起不到的作用,至于个人去向将来不难解决。他口来后向魏汇报了,只同少数几个人谈了。他因几次去找过八路军,现在自觉在93军呆不下去,自己也不愿再呆下去,就在地工会处于瓦解时期离我们去了。我当时对他的走多少有些感触,觉得在这时离开大家而去,未免从个人考虑多些。

    刘戡对我进行拉拢,给了我同上校秘书名义,所谓同上校就是拿上校薪水的军用文官,而不是上校正式军官,余同夏都给了同少校秘书名义。这也很清楚,他是以这种地位来拉拢我们为他继续工作,同时也可使原地工会的青年安心。他对我更为拉拢,因为我的学历高,在地工会中有影响,留住我就是留住这些青年。他也看出来,地工会这些青年经过两年来在敌人后方抗战,为93军抗战宣传,在各地支援军队作战,吃苦耐劳,待遇低下,不为名,不为利,始终抗战爱国情绪高涨,就是铁定的顽固派看了也不能不感动。这两年多来,我也受了考验和锻炼,我和这些青年生活在一起,打成一片,他们尊重我,听我的意见,特别在敌人的扫荡时,军队不理我们,我带着他们跑扫荡,在老乡掩护下躲日军搜杀,在那血腥刀光下同过命运的人,你能在困难时把他们丢开不管吗?虽然在敌人后方,四周被日军占领的城镇、用铁路、公路、碉堡把我们封锁起来,但仍有广大乡村为我们掌握,众多的山西老乡同我们站在一起,形成我们自己的交通线路。那时我们在安泽、沁水、阳城、浮山等县敌人占地外自由行走,广大的乡村是我们自由活动、宣传组织抗战的地方。我们与老百姓关系友好,特别尊重他们的人格、财产和妇女,我们在敌人后方一切行动、消息、居住都依赖他们,在敌人扫荡时我们帮助他们,他们掩护我们,我们公买公卖,同他们处得很好。有好几次我在公路附近先后同日本鬼子走进一个村里,都是老乡通知我立刻离开或者把我藏起来。这样我已习惯这种生活,在敌人后方并不感到害怕。

    但是给我最大的打击的就是我们在敌后建立一点抗战的力量与据点的想法,眼看成了泡影,我们掌握的地工会解散了,刘戡几次同我谈话想拉我去搞特别党部被我拒绝了,我去了流动宣传队,借口帮助宣传队整顿提高水平,将宣传队开到沁水城附近南坡村内进行学习。在南坡村近一个月时间,我们主要学习了从延安、长治买来的各种进步书籍,我第一次定下决心好好看看这些书,先从《大众哲学》看起,后看《费尔巴哈论》等一些讲唯物论与唯心论争论的书,使我大开眼界。我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从未涉足哲学领域,现在读了这些书,觉得哲学领域里有广大的天地,认识到哲学是一切学科之母,我相信了唯物论。由哲学再读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第一国际时代欧洲形势的论述,其中尤以《法兰西政变记》、《论拿破仑第三》等评论欧洲那时革命的政论文章打动我,文章写得非常严谨,逻辑性很强,对形势的分析十分有说服力。我因此对这些著作有了极大的兴趣。我从西安买了一本旧的英文《资本论》第一卷,开始看起来,但由于我对经济学不懂,我的英文程度还看不通这本书,但在个别章节中也受到启发。我对于社会发展史有了兴趣,特别是恩格斯的家庭与国家的起源的著作,使我相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学说,相信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南坡村我们又得到了由牺盟会找来的中共和八路军总部的一些报刊书籍,特别是看到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看了毛泽东的著作和文章,其中尤其是《论持久战》《中国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以及分析抗战形势指出抗战方针与政策等等,使我知道抗日战争发展的前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战争的领导问题。

    我过去一直研究中国边疆问题,对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