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第1卷,第236页—第238页。——原书注
6月初,朱可夫抵达前线,接管了部队指挥权。7月的头几天,日军开始集结部队,准备发动一次新攻势。这时候日军兵力约三万八千人,得到一百三十五辆坦克、十辆装甲车和二百二十五架飞机的支援。而保卫哈勒欣河东岸一条四十六英里长的正面的,只有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一名苏蒙军。苏军的装甲车辆较多,共有一百八十六辆坦克、二百二十六辆装甲车,这给朱可夫提供了一次极好机会,来检验苏联坦克的效能,检验各种战术的效果。
日军在拥有三倍于苏军的兵力优势的引诱下,企图包围并歼灭哈勒欣河东岸的苏蒙军队。作战计划规定,用一支强大的部队绕到守军左翼,偷渡哈勒欣河,夺占巴英查岗山,从背后实施攻击。这次攻势是7月2日发动的。步兵和坦克得以楔进苏蒙军阵地,一直进抵河边,才被阻止。7月2日夜间,日军陆续偷渡到河西岸,次日晨完成了部队的调动。日军在很快占领下一个目标——巴英查岗山以后,继续向南开进,大有包围东岸苏蒙军之势。
朱可夫猜到了敌人的图谋,决定发动一次三管齐下的反突击,即:坦克第11旅从北面攻击日军,摩托步兵第24团从西北进攻,而装甲第7旅从南面进攻。苏军的打击非常突然,日军士兵乱作一团。反突击的效果,为一名日军士官所证实。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惊慌失措,战马嘶叫,拖着火炮前车四处奔跑,汽车也四处乱窜。”
日军三面被包围,但仍死守阵地,拼命企图保住巴英查岗山。他们7月4日的反扑救红军空军和炮兵部队所粉碎。当晚,苏蒙军各部队对巴英查岗山发动总攻。第二天下午,日军的抵抗被最后粉碎。敌人开始撤退,并企图撤过哈勒欣河,朱可夫投入坦克部队追击敌人。因为日军修的唯一一座浮桥已被炸毁,许多日军官兵在企图泅水送命时溺死水中。
日军暂时受挫,开始策划新的行动。经过两个半月作战之后,苏军指挥部认识到,由于兵力不足,只能进行长期的防御战,此外别无他法,到头来取得最后胜利的很可能是日本人。对此,约翰·埃里克森写道:
看来,唯一的办法是从内陆调来部队,并改组指挥部。朱可夫军长看来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被任命为第1集团军群司令员,肩负起彻底打败日军的重任。他对这一任务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只能胜,不能败。大批援兵陆续开来,加强了朱可夫的军队。但是,朱可夫有他自己的风格,正是这种风格使他后来成为非常杰出的人物。他总是等到自己掌握了相当大的优势才发动反攻。按发动反攻那天计算,他的兵力与日军相比的优势是:步兵1.5比1、机枪1.7比1、火炮2比1,飞机也是2比1,而坦克则拥有四倍的优势。8月,苏军拼死拼活地进行对日反攻的准备。到8月18日,朱可夫几乎全部准备就绪了。①——
①朱可夫写道,他为了进行这次战役所需的物资数量是:炮兵弹药一万八千吨、航空兵弹药六千五百吨、各种燃油、滑油一万五千吨、各种食物四千吨、燃料四千吨,以及其他材料四千吨。这些物资都是沿着一条四百多英里的土路从后方运来的。见朱可夫著《回忆与思考》中文版上册,269页—270页。——原书注
在柴可夫指挥这次战役的时候,苏联同百方国家的谈判以及与此同时对德国人的试探,也在1939年夏天进入了关键阶段。
司令部经过改组,全部苏蒙军都归朱可夫军长指挥。此后又为远东苏军调来增援部队,这两件事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鲁斯兰诺夫写道。
哈勒欣河战役的意义不可低估。当时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这次战役的结局。它关系到苏联的国际威信,而且这也是在实战条件下检验新武器装备和新战术的难得的机会。朱可夫深知这项任务也是对他的能力的检验。因此他必须能经得起这次检验。
到8月1日为止,日本人巳调来了步兵第7师和第23师(均为全员)、三个重炮团、三个骑兵团,还有伪满洲国的一个步兵旅。他们的步兵第14旅也从满洲里抵达;他们还把步兵第1师的所有防坦克炮兵连悉数调到哈勒欣河地域。日军还加强了空军力量,并从旅顺要塞派出一支重炮部队。日军总兵力(包括伪满军在内)为七万五千人,装备着三百零四挺重机枪、五百门多人操作的火炮、一百八十二辆坦克、三百到五百架飞机。8月10日,集结起来的各部队组成日军第6集团军,由获洲立兵将军指挥。他们预定,8月24日在日军占领的桥头堡整个43英里的正面发动总攻,并已修好了出击阵地。
朱可夫开始制订一项作战计划,这个计划是:突击敌军两翼,从南面和北面合围守敌,并在敌接军赶到之前迅速歼灭之。补给问题使局面变得复杂了,因为最近的火车站离前线四百六十多英里。在朱可夫领导下,第1集团军群的领导干部们制订了一个由坦克、大炮、飞机和步兵互相配合的协同作战计划。苏蒙军的任务很明确:准备并实施一次决定性反攻,实现全歼侵犯边界之日军的目标。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