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窝火又没处发泄,而使得母亲和家人遭受了多少无端的池鱼之殃。
“文革”开始不久,一九六七年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去上班前,父亲突然对我说:“斯大林的女儿跑到美国去了,还写了一本书《仅仅一年》。”他并嘱咐我不要出去乱说。父亲似乎还想和我议论些什么,而我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一言不发,毫无反应,接着就推着自行车出了大门。
我和父亲从来没有过推心置腹的交谈。在中国那个一句话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的年代,他突然和我说起如此“犯禁”的话题,令我感到非常吃惊。长久以来,“涮羊肉情结”深埋心底,使我对父亲的感情十分疏远,我回避和父亲谈话,关于“斯大林女儿”的对话自然无法继续下去。现在想来,那个早上父亲一定是有满腹感慨,不吐不足以得平静才把我当成了谈话的对象。
一九五七年,有多少人因为对“苏联老大哥”稍有微词,而被打成了有派分子。马列主义的领袖“马、恩、列、斯”中的斯大林自然也属于不能妄加非议之列。三十多年后,我才清楚地了解到,绝不像当年中国人都会唱的苏联歌曲《莫斯科—北京》宣称的那样:“中苏的人民是永久弟兄”、“从没有这样牢固友情”,斯大林也绝不像《斯大林颂》中所唱的“斯大林是我们胜利的旗帜,斯大林是青年的曙光”,中国人也不必“我们永远跟着斯大林”。因为,无论是所谓的对日宣战,出兵东北,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苏联老大哥”都极为自私,占尽了中国人的便宜。
当年,父亲可能是想告诉我真实的“苏联老大哥”、真实的斯大林。但我没有给他谈话的机会。
父亲显然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仍然十分正统。他总是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他的意见冠冕堂皇,但事后往往“招骂”。
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要精简机构。父亲动员身为模范教师的母亲退了职,变成了一个没有收入的家庭妇女。当父亲整天在家把患有高血压症的母亲当作发泄内心积郁的对象时,母亲往往后悔当初听了父亲的动员退了职。特别到了晚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落实成公费医疗待遇,母亲为此始终耿耿于怀。
那时,父亲还动员原来在商业部全国合作总社任会计的堂姑,去山西侯马支援了工作。但二十年后,堂姑一家要返回北京时却再无人予以过问。在堂姑一家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落实回北京政策的过程中,想必不会对父亲感恩戴德。
在我的记忆中,我只主动找父亲谈过一次话。那次谈话,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放弃了多年来报考电影学院的理想,作出了服从国家需要去当电视播音员的决定。
我事后之所以没有像母亲和堂姑那样埋怨父亲,只是因为我同届报考了艺术院校的同学和朋友学成之后恰逢“文革”开始,白白在军队农场浪费了好几年的艺术生命,而我“服从国家需要”的选择,却让我有机会好好“为人民服务”了几年,况且我也深深地爱上了电视事业。
其实,由于与父亲的隔阂,我失去了一些很好的学习机会。
父亲的英文极好,退休以后,他曾为社科院研究生班教授过英文,特别在一九七八年打开国门以后,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父亲都在家给上门求教,攻读“托福”的年轻人义务教学。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从父亲这里迈出了留学海外的第一步。而我,面对着这样的“近水楼台”却总是不屑一顾。如今,我十分后悔当初没有珍惜那可以跟父亲读英文的上好机会。
鉴于我和父亲的关系,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重蹈覆辙,我一定要和儿女成为朋友。我的儿子苗苗满七岁时,在北京新街口西河沿的粮店前,我告诉他:“我是你妈,你是我儿子,永远变不了的,可咱们得是朋友,咱们得永远互相说心里话。”我们俩拉了“勾”,作了一辈子的承诺。
当苗儿高中即将毕业,一次,我和他一起骑车回家时,他说:“妈,我怎么觉得咱俩像同学。”我感到十分欣慰。
时间是最好的淡化剂。“涮羊肉风波”已经过去了数十年,我不可能犹如当年足足三天不理父亲似的,至今仍满腹委屈。我并不是个小鸡肚肠的人,就连曾对我的人生造成过伤害的人我都没有不依不饶,更何况是我的父亲,一个让我吃羊肉而不是让我吃“枪子儿”的父亲。但是,“涮羊肉风波”所造成我与父亲内心的距离,从不与父亲有任何沟通的习惯,年深日久,已成定势。
赴美十年有余,其间,我虽曾回国四次,每次也都会去看望父亲,但只是三四次蜻蜓点水而已。父亲老了,往日那火爆的脾气已不见踪影。面对着老迈的父亲,虽然我仍无多话可谈,但平添了一点恻隐之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想起了中学时背诵过的课文。
年近九旬的父亲曾在给外孙苗苗的信中自省:“我一生赡养四位老人,照顾五个弟妹,抚养六个儿女,以家长自居,一副道学先生面孔。”父亲说,他已把自己的一生写了出来,正托人电脑打印成册,准备给子女有个交待。父亲渴望得到晚辈的理解。
母亲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