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鲁迅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戴着面具的呐喊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感同身受式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还有那篇《头发的故事》,主人公N竟说出这样一长篇话:“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贴起‘腹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25简直是重申那个“铁屋子”的比喻,那“假使寻不着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的愤辞了。

    鲁迅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是在以启蒙的眼光,去刻画昏睡着的“他们”,他甚至还担心,“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26可是,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无论作家抱着怎样的动机。一旦进入创作,总难免要受这法则的约束,而它的头一条,就是:以白你目己!因此,鲁迅就是心再诚,再想遵从启蒙主义的“将令”,他内心的那些与启蒙态度并不相符的情感体验,还是会不由分说地涌上笔端。即使在设计人物,编织情节这样一些较富于理智的活动中,他大致能够排除它们的干扰,一进入具体的描述,却不能不听任它们自由出入了。小说家非但不可能在描述他人的时候,保持完全的冷静,他也不可能完全去描写他人,他自己的心绪,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入作品,成为他的描写对象。连写杂文,鲁迅那副启蒙主义的面具都不能遮住他的阴郁情绪的流溢,在小说里,这面具的遮蔽作用就更有限了。

    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这独特并不在他的战斗热情比其他人高,也不在他的启蒙主张比其他人对,他的独特是在另一面,那就是对启蒙的信心,他其实比其他人小,对中国的前途,也看得比其他人糟。即便是发出最激烈的呐喊,他也清醒地估计到,这呐喊多半不会引来什么响应;就在最热烈地肯定将来的同时,他也克制不住地要怀疑,这世界上恐怕是只有黑暗和虚无,才能长久地存在。是命运造就了他的这种独特之处,而“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注释

    ①这份刊物最初的刊名叫《青年杂志》,一九一六年起改为《新青年》。为行文方便,我一开始便称它为《新青年》。

    ②鲁迅: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六日致许寿裳信,《鲁迅书信集》上卷,二十页。

    ③鲁迅:一九二0年五月囚日致宋崇义信,《鲁迅书信集》上卷,二十八贝。

    ④鲁迅:《自序》,《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五页。

    ⑤如果以欧洲十七和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标准,“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很难算是二场真正的启蒙运动。它的发起者们的那种明确的救世目的,那种借思想学术来推动政治变革的功利意图,尤其是它赖以产生的那种普遍的关于国家民族的危机意识,都决定了这场运动必然具有一系列富于中国特色的性质。限于篇幅,在这里无法详细展开讨论,但我在一篇题为《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评“五四”文学传统》的论文(《上海文学》,一九九三年第四期)中,从现代文学发展的角度,对这场文化运动的特点作过初步的分析。

    ⑥鲁迅: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致许广平信,《两地书》,六十二页。

    ⑦鲁迅:《写在后面》,《坟》,二百零八至二百零九页。

    ⑧鲁迅:《随感录,四十》,《热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三十页。

    ⑨鲁迅:《随感录·四十一》,《热风》,三十二页。

    ⑩鲁迅:《随感录·四十九,,《热风》,四十四页。

    ⑾鲁迅:《随感录·六十六》,《热风》,六十六页。

    12鲁迅:《随感录·六十一》,《热风,,五十九页。

    13鲁迅:《随感录·五十九》,《热风》,五十六页。

    14鲁迅:一九二0年五月四日致宋崇义信,《鲁迅书信集,上卷,二十九页。

    15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坟》,一百十八页。

    16鲁迅:《忽然想到.三》,《华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十页。

    17鲁迅:《忽然想到·四》《华盖集》,十三页。

    18鲁迅:《渡河与引路》,《集外集》,三十一页。

    19鲁迅: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四日致许寿裳信,《鲁迅书信集》,十八页。

    20同11

    2122同6

    23同4

    24鲁迅:《汪人日记》《呐喊》,七页。

    25鲁迅:《头发的故事》,《呐喊》,四十八页。

    26鲁迅:《俄文译本序》,《集外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