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元帅贺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9、进军世界屋脊,和平解放西藏,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一面进军,、一面修路”。邓小平让他这个司令官来筹划一切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拉鲁鲁桑旺死活不答应。格达活佛身陷昌都,后来,竟被外国特务毒死,随员被押往西藏。

    西藏地方当局将用英美武器装备起来的七个代本的全部人马和三个代本的部分军队,部署到了昌都周围,妄想阻止解放军从康西、青南和滇西北人藏。西藏地方当局自己关上了谈判的大门。

    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为了打击西藏地方当局中的分裂主义者,促使其内部的分化,打通和平解放西藏的道路,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发起昌都战役。

    贺龙、邓小平签署了《昌都战役基本命令》,规定9月中旬发起攻击,争取10月10日前占领昌都。贺龙要求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指挥部队从侧翼作深远的迂回。他说:“抓住敌人就有办法,包围住了就是胜利。这就要求你们用两条腿,快速迂回。”

    十八军按照这一作战原则,10月6日,向昌都地区藏军发起进攻。12日,进占芒康。第九代本德格·格桑旺堆率部起义。贺龙亲自向格桑旺堆赠送礼品,表彰其认清大局之举。解放军迅速逼近景都。昌都总督阿沛·阿旺晋美宣布起义。他命令第二、第三、第四、第七等四个代本及其他武装一千七百余名官兵停止抵抗。昌都战役结束。

    贺龙、邓小平立即电示张国华:“第一,加紧进行俘虏或投诚官兵工作,用高度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严禁侮辱和虐待。”“第二,对于噶伦及代本等高级军官,尤应妥为招待,采用座谈方式予以教育和争取,以便他们回去影响拉萨政府,立即脱离英美影响,速派代表到昌都或北京商谈和平解决西藏问题。”

    贺龙、邓小平这两位指挥昌都战役的统帅,始终没有放弃和平解决西藏问题。昌都战役虽是一次军事行动,但其目的却在于重新打开被西藏地方当局关闭的和谈之门。事实上,昌都战役歼灭了藏军主力,粉碎了西藏当局用武力阻止解放西藏的企图之后,西藏上层的顽固势力很快发生了动摇和分化,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昌都战役结束后,阿沛·阿旺晋美写信给达赖喇嘛,劝说其派代表到北京谈判。经过中央人民政府的等待和催促,费了一番周拆,西藏当局终于在1951年2月12日,派遣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赴北京谈判。二十三天以后,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决西藏办法的协议》。

    根据这一协议的规定,贺龙、邓小平命令十八军政委王其梅率领包括统战、公安、外事等方面干部组成的先遣支队,同阿沛·阿旺晋美率领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先期进藏。十八军主力一万零七百人,分两个梯队随后西进。第一梯队于10月26日抵达拉萨,举行了入城式,从此,西藏回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怀抱。

    西藏和平解放,紧接着就是要修一条通往西藏的公路。有了公路才能把西藏与祖国内地紧密联系起来,推动西藏人民迅速摆脱贫困落后,迈向一个新时代。在向西藏进军时,毛泽东告诉贺龙、邓小平要“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前不久,他又题词说:“为了帮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修筑康藏公路,成为摆在贺龙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然而,要在连飞鸟都难到的世界屋脊上修一条公路,谈何容易。翻开世界筑路史,大概很难找到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深谷间修筑的公路。贺龙当然懂得这一点。1951年夏,他在重庆召开的筑路会议上说:

    “修筑康藏公路,难度之大,不仅在我国筑路史上,而且在世界筑路史上都是空前的。我们解放西藏,就要帮助西藏人民进行建设,而要建设,没有公路是很难想象的。所以,这条康藏公路不但坚决要修,而且一定要在1954年把汽车开到拉萨!”

    这一段话,向人们申述了他的决心:不管困难有多大,路必须修通,而且只有四年的时间。我们的元帅,真是无所畏惧。

    不过,他可不是说大话的莽撞人,做起事来脚踏实地、心细如缕。重庆筑路会议之后,他调来了十八军后方司令员陈明义、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穰明德,组成了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一个当司令员,一个当政治委员,开始了康藏公路的建设工作。

    早在1950年秋,为了进军西藏,人民解放军已经修通了甘孜到昌都的公路,目前要修筑的是昌都至拉萨这一段。这里是藏东高山峡谷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布满其间,海拔均在四千米至五千二百米之间。怒江纵贯其间,地形十分复杂,因此,首先要选择一条合理的路线。

    从1951年起,贺龙先后派出了六支勘探队在雪山、峡谷、沼泽、丛林中跋涉五千多公里,查明了这一带的地质、地貌。1952年秋写出了勘察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两个通向拉萨可供选择的筑路方案:

    一是走北线。从昌都经丁青、索县、旁多到拉萨。沿线多为牧区,路段较为平坦,但地势高寒,海拔一般皆在四千多米,冬季冰雪封山严重,且缺乏燃料和木材等建筑材料。

    二是走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