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毛泽东让他去理财,担任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办主任,他行吗?
为,第一、你们有地盘,陇东、关中、绥德和直属区等;第二、你们能挣钱;第三、你们有群众;第四、有枪杆子;第五、有商店;第六、有工厂;第七、有几百个骡马大店;第八、有运输站;第九、你们也有钱。这些东西都在你们手里。还要上头来养活你们,从道理上也讲不通。”他指出,我的包干办法,就是“你们军队吃什么,地方干部吃什么;你们穿什么,地方干部穿什么;地方上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办公纸张就向你们要。上面总共补助五百万元,其余的要军队来负担。过去,上面养活你们,现在有困难,你们要挑这付担子,而且要排好。”他指出,各分区要成立个财经委员会,统一领导军队、地方的财经工作,集中财力,分区包干,渡过难关。
你也别说,他用行政命令搞的这个财经“包干”,的确起了相当作用。虽然加重了军队的负担,但也提高了他们发展全区生产和解决本区财经困难的责任感。
不过,贺龙心里明白,这只能是一种应付困难的权宜之计,并非长远之策。根本的问题,一是要设法增加边区政府的收入,二是要发展生产。来延之后,他深入实际,广为调查,发现边区政府入不敷出的原因,在于收人没有保证。陕甘宁和晋西北根据地当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向国民党统治区输出食盐和别的各种土特产品。但是,这几年来,由于领导不统一,管理不科学和各自为政,各做各的生意,只管自己小单位赢利,不管政府受损,政府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因此,贺龙向财经委员会建议,成立边区政府物资局,统一领导境外贸易,对食盐和土特产实行统销政策。这样一来,边区政府的收入逐渐有了保证。
发展生产,一直是贺龙大力提倡的。1942年12月,毛泽东亲自出马,对陕甘宁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作了一番调查,写出了一份历史文献《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方针。毛泽东想听取更多的意见,委托贺龙向正在召开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进行传达,以期展开讨论。
贺龙在传达发言中说,毛泽东“把发展生产看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中心环节”“我想,他这个想法很正确。如果不生产,让天上往下落吗?天上也落不下来,落下来的是雨,而雨有时候也不落。靠我们的国家?国家一个响也不发,子弹也不发,什么也不发。那靠什么?就靠自己。我们边区政府是穷的,只有靠自己生产。”他在会上说;“你要是对生产取消极、轻视、忽视态度,就是违反抗战与革命的利益。”他特地表扬了五位对边区发展生产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并大声疾呼:“他们是坚决抗战的,这些人对我们边区有这样大的帮助,自己搬机器来,埋头苦干,什么话也不讲,只要工作,我们对这样的人应当尊敬他们。”
这种表扬,应该说,是很震动人心的。要知道,那可是1942年底。整风运动正在深入开展,批判丁玲、王实味闹得知识分子人心惶然,接着来的,又是“抢救失足者”运动,更多的厄运已降临到知识分子头上。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这位元帅敢于表扬几位从国统区来的知识分子,其胆略也够可以的了。
但是,发展生产仅口头号召是不行的,要有钱,要资金投入。边区银行因为资金有限,不敢放手发放农业贷款。他们严格规定,农业贷款不论军队、政府还是群众,都必须有一定抵押,没东西抵押,就不能得到贷款,这叫做抵押贷款。边区本来就穷,哪来东西抵押?别说一般农户,就连开展生产运动较早的军队和政府机关,也是一无金银财宝,二无房屋田产,用什么来抵押?因此,银行的大部分资金到不了基层生产单位和农民手上。贺龙认为,银行有银行的道理,不能算错,但是,银行大部分资金应当用于发展生产,这是最根本的。你把钱锁在钱柜里,你银行还有什么作用?生产发展不起来,贸易就无法进行,政府也不可能增加收入。银行资金也不会充裕,这怎么行呢?他去找边区银行行长朱理治,同他作彻夜长谈。
贺龙对他说:“今天的问题是要发展生产,你应当把银行的票子投到生产上去,你说对不对?”
朱理治说:“老总,我们银行是抵押贷款,没有抵押品,放出去的资金就收不回来,这可麻烦了。”
“你不给他票子,他没有资金来扩大生产,两手空空,拿什么给你做抵押?他用人做抵押,你要吗?你帮他发展了生产,他就能有钱,有了钱就可以还你,你也有利可收,政府收入也有保证。你把钱放在那里,是死钱,既不利于发展生产,也不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你说对不对?我看,我们改一改,搞信用贷款怎么样?你怕发放了贷款,银行没资金?那好办,我给你从晋西北调。”
朱理治终于同意了贺龙的意见。银行从1943年起向生产单位发放信贷。贺龙为了支持银行,从晋西北调集了数百万元的法市。1943年,边区银行向机关、部队的生产投资比1942年增长了三十八倍;向农民发放的农贷,增长了十多倍,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贺龙在1944年总结1943年财政金融问题时说:“如果没有这笔资金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