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元帅贺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2、人们说,长征路上,贺龙有三次“神来之笔”,使一万来人的二、六军团没有“蚀本”。毛泽东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根本无法粉碎敌人的“围剿”,也不能按朱、张意见在苏区周边活动,因为,敌人进入苏区后,便会逐段修筑碉堡,然后,依托他们的碉堡阵地返回来“清剿”苏区周边地区。红军突围后,如不远去,必然陷入困境,因此,会议决定,主力移出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突围远征,去贵州的石吁,镇远、黄平地区。

    贺龙在刘家坪红二军团长征动员大会上讲话说:“现在,我们二军团已经有了三个师八个团,六军团也建立了十六师,两个军团有一万七千人,而且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好汉子。这比我们刚刚会师的时候,扩大了一倍多。蒋介石搞了一百三十个团来围攻我们。他们修筑碉堡,步步为营,我们活动的地盘越来越小。我们苏区建设了一年多,人民群众尽了最大努力,支援红军,可是,这里山多,田少,加上敌人烧杀抢掠,那还能养得起我们两万人的红军?人要吃饭,马要吃料,可是老天爷长不出那么多粮食,所以,我们只能转移到外线去,抛开这一大帮子乌龟壳子。外边地方大着呢!我们可以行动自如呀!”

    但是,要跳出这一百三十多个团的包围,转到黔东去,谈何容易。怎么办呢?在军分会会议上,任弼时让贺龙拿个主意。贺龙想了想说:

    “怎么走?我们突围之后直奔贵州?那样,蒋介石围攻我们的几十万大军便会盯住我们不放。屁股后头跟着十几万敌人,那可是很不舒服的喽!你打又打不过,摆脱又摆脱不掉,我们就会处于被动局面之中,这不是好办法步。”

    大家认为贺龙的分析很有道理。关向应问道:“老贺,你有什么办法?”

    贺龙沉默了一会,提出了他几天来反夏考虑过的意见:

    “我的意见,我们先到湘中去。那里地区辽阔,物产丰富。到了那里,一则可以补充物资,筹集款项,宣传抗日;二则可以威胁长沙。我们到了湘中,敌人怕我们进攻长沙,就会调兵追到湘中,我们再抛开放人,转入贵州,在敌人部署被打乱后的无计划行动中,取得主动权。”

    大家听了,你一言我一句地议论起来了,最后,一致同意了贺龙的意见。

    肖克说:“你这一步棋蛮鬼嘛!”

    贺龙一笑,说:“兵不厌诈嘛!打仗就要有点儿机灵劲。”

    11月19日,贺龙、任弼时下达了突围的命令。当晚,二、六军团从刘家坪出发,开始战略转移。

    第二天,二、六军团突破敌人的灌水防线。第四天,突破沉水封锁,简而言之,从11月23日到28日,二、六军团分别占领了辰溪,浦市、淑浦,新化、兰田和湘中著名的锡矿山,控制了湖南中都不少地区。

    贺龙对任弼时、关向应说:“敌人现在被我们弄蒙了,还来不及追过来。我们有时间在这个地区展开活动。两位是主角,就看你们唱戏喽!”

    任弼时笑着说:“也有你的份嘛!你想偷懒?”

    贺龙拱拱手,说:“贺龙不敢,请政委吩咐。”

    唱戏?唱什么戏?一是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抗日。早在8月间,湘鄂川黔省委就接到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的指示。8月26日,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王震、张子意共同签署了一个《号召全国民众保卫中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打倒卖国罪魁蒋介石的宣言》,现在可以开展这方面的宣传、组织活动了;二是要积极筹粮筹款、筹措物资,扩大红军。

    他们的“戏”唱得很好。在此期间,建立了抗日游击队、抗日大同盟、抗日义勇军等三十八支抗日武装,有三千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在筹粮筹款筹措物资方面,成绩显著,仅款项就筹措到数十万银元。

    红军在湘中频传捷报的时候,贺龙自己也添了喜讯:夫人骞先任生了一个女儿。

    1929年,贺龙在湘鄂边创建根据地时,夫人向元姑病逝,王琳和女儿贺金莲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这年9月,他和红四军军部军政训练班的教员骞先任结婚。现在,他们的女儿出世了,应该给她取个名字呀!有人说,等总指挥从前方回来再说。红六军团政委王震说:“等胡子回来?你知道等到什么时候?我说,红军在湘中打了胜仗,她是在捷报声中出生的。我看,就叫捷生吧!”

    贺捷生在战火中诞生,襁褓中参加了长征,但是,谁又能料到,后来,她却经历坎坷,受过不少苦难。现在,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女将军。

    蒋介石当然不是傻瓜。他看到围歼红军于龙山、永顺、桑植之间的计划破产了,红军现已挥兵沉江,长沙告急,便立即改变部署:以樊嵩甫纵队的四个师和李觉纵队的三个师为主,组成“追剿军”,由何键当总司令,“追剿”红二、六军团;陶广纵队三个师和郭汝栋纵队八个团开抵沉江西岸,负责堵截;汤恩伯纵队二个师防守长沙。蒋介石妄想把红军消灭在流水和资水之间。

    根据这一情况,贺龙召开军分会会议。他在会上说:“敌人追来了,我们怎么办?大家有何高见?”

    有人提议说:“按原计划,向黔东转移,不跟他们纠缠。朱总司令、张总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