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胡耀邦传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9节 治国在民间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胡耀邦到基层做调查研究,有人作过粗略统计,我国共有2200多个县,胡耀邦到达1500多,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大地。

    五年总书记任上,四年春节都在民间。

    他时常出现在中国的穷山大川的平民中间,与百姓共苦乐,为大众谋财路。

    胡耀邦重返长征路,健步左摇右晃的铁索桥,抚今思昔。

    一架银色客机穿过浓密的云层,降落在四川邛崃县郊区的机场上。舱门打开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霏微细中快步走下了舷梯……时间是1985年9月26日上午11点零10分。

    胡耀邦这次视察的重点是四川西北高原和陇南山区。汽车从邛崃县城出发,沿川藏公路西去,翻过悬崖万丈的二郎山,便进人川西北高原。首先遇到的是银光闪闪的雪山,这里空气稀薄、冰封雪冻。接着是连绵百里的林区,公路两旁古树参天,丛林莽莽。然后是举目无垠的草地,到处绿草如茵,沼泽密布。再从川西北向东南行进,沿白水江畔来到陇南山区。在短短十天时间中,胡耀邦就沿着这条路线时走时停,耳闻目击,视察了四川的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和甘肃的陇南地区共十多个县。

    在这次视察中,胡耀邦选择的是一条很不寻常的路线。人们知道,五十年前,在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就是沿着这条路线翻过了雪山草地。当年的胡耀邦作为红军部队的一员,也曾沿着这条路线进行过艰苦的征战。总书记跋涉千里,重访昔日的长征路,他这次所进行的是一次很不寻常的视察。

    9月28日,是高原多雨的秋季中难得的大晴天,胡耀邦驱车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的塔公草原。

    天空碧蓝如洗,朵朵白云象哈达似地洁净。翡翠般的草原,黑色的牛毛帐篷,在熠熠阳光下分外悦目耀眼。胡耀邦坐在一座饰有民族图案的帐篷里,几位身着彩色长裙的藏族姑娘走到他跟前,献上一条条雪白的哈达,胡耀邦用藏语祝愿她们:“扎喜德勒!”(吉祥如意)接着,他端起面前一碗热腾腾的酥油奶茶,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连声称赞:“真香!

    我再喝一碗!”藏族同胞看见胡耀邦如此喜爱他们传统的食品,高兴地鼓起掌来。

    胡耀邦被群众的欢乐气氛所感染,仿佛变得年轻了。他走出帐篷,坐在这群藏族青年中间,接过一把弦子,满面春风地拉了起来……

    一路上,胡耀邦也观察和了解到,在中国中西部这块面积广达20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山地,经济发展水平同内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潜在的巨大资源优势尚未发挥出来,群众的生活虽有很大改善,但还不富裕。他们在经济建设中还存在种种困难。

    胡耀邦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今天这个局面不容易。过去在农村无非是搞什么“四固定”,什么“干部参加劳动”,总是困在这个圈子里跳不出来。现在我们的农业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抓住这一环,全盘都活了。这几年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不容易呀!

    汽车沿着云雾缭绕的盘山公路疾驶而下,一条波光闪闪的大河突然横亘在人们的眼前。

    湍急的河水穿过陡峭的峡谷,翻卷起滔滔白浪。这就是中外驰名的大渡河。

    五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从这里飞夺沪定桥,突破敌人的防线,打通了北上抗日的道路。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朱德在一副楹联中所说“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就是描写的这个地方。

    9月28日下午两点,胡耀邦出现在横跨大渡河的沪定桥东的桥台上。这座桥和沪定县西城门相衔接,建成于公元1706年(清康熙45年)。解放前,整个大渡河上只有这座唯一的桥梁,是川藏交通的咽喉要道。今天,山区久雨初晴,天高云淡。由十三根长达百米的铁索组成的沪定桥,象一道长虹横跨大渡河上,使人联想起当年红军战士迎着硝烟进击的情景。

    欢腾的人群让开了一条路,胡耀邦踏上左摇右晃的铁索桥,健步走过桥去。他站在桥西的石台上,望着脚下汹涌奔腾的河水,深情地告诉人们,当年红军战士就是从这里出发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向对岸的。他的话把人们的思绪带向那血与火的战争年月……

    胡耀邦十分关心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9月26日下午,胡耀邦听取雅安地委书记汇报情况时,得知中央讲师团有十位同志在雅安帮助当地培训师资,工作很有成效,非常高兴。他马上派随行同志在当晚冒雨去看望这些同志,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第二天一早,又亲切会见了他们。以后,到甘孜州和阿坝州,他都在百忙中分别会见了中央讲师团的同志,鼓励他们安心工作,胜利完成任务。

    丰富的资源,落后的面貌。胡耀邦认为繁荣山区经济的首要问题是端正思想,引导群众开辟多种劳动致富的新门路。

    胡耀邦一路看,一路问,一路思索……尽管汽车以平均每天200公里以上的进程在高山、峡谷和原野上奔驰,但长征路上的万水千山,仿佛有情于当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