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扬州八怪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落拓·漫游·发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无方上人庐山寺僧。后住持北京瓮山(万寿山)某寺,又迁孝儿营,板桥挚友。板桥曾赠书画多幅,其中有一盆兰,劝其南归匡庐。板桥家书有一封论和尚的,也曾抄寄无方。

    梅鉴上人住持泰州弥陀庵。雍正元年左右,板桥与之订交。

    石道士住持之道观似在扬州附近。

    博也上人住持一数间小庙。板桥在此庙小灶烹茶,幽窗学字。

    松风上人住持之地,距扬州不远,彼此交往虽不密,但感情甚厚。

    弘量上人兴化某寺僧。寺的周围,秋涛涌树根,秋船宿苇蒲,全是水乡景色。

    巨潭上人山中小寺住持。坏廊古墙,寺已破落,板桥驻寺曾卖画。

    青崖和尚似为京西卧佛寺僧。住持之寺有崖有泉,帝王曾赐衣赐墨,壁上又有名人题咏。看来乃一座名寺。

    仁公京西瓮山法海寺僧。几日不见,已有诗一囊,诗僧也。法海寺殿宇豪华,楼殿遮山,板桥曾数度前来拜访。

    起上人即起林上人,京西瓮山诗僧。板桥曾与他山中拥裘夜坐吟句,通宵达旦。夜听秋虫,晨起看山,饥餐野果,渴饮寒泉,一派雅人深致。诗成无纸,便由板桥在窗纸上涂写。

    勋宗上人京西瓮山寺僧。板桥曾与他挑灯煮茗,联吟竹屋。

    莲峰杭州诗僧。雍正时曾蒙御赐。过去曾有“铁索三条解上都”的故事,似与某案有关。

    佛上人潍县僧人。板桥曾在状书空白处写诗赠他。

    女道士湘水之滨黄陵庙道人。板桥曾画竹题句,借竹写虞舜两妃故事。

    松岳上人杭州韬光庵僧。板桥曾为之作画。

    娄真人某地道观道士。板桥宿观之光明殿,并为之画兰。

    福国上人为板桥从祖。既老且贫,板桥为官时,他曾去山东看望。

    恒彻上人潍县某寺僧。庙在城外,地方偏僻。板桥曾至庙,尝过其自植的葡萄。

    刘道士仪征某观道士。观近河桥酒店,板桥远游,有《唐多令》,寄怀刘道士及酒家徐郎。

    慧园上人兴化自在庵住持。

    侣松上人板桥曾为其作荆棘兰花。

    彼公和尚通州白狼山僧人。板桥曾为其书“十子

    (指)成林”匾额,今悬狼山。

    偈船和尚庙在南通,门临流水。板桥有诗画相赠。

    碧崖和尚两住焦山的僧人。平日操持劳务,挑担上山,裂石剖竹,甚为辛苦。板桥曾在他的遗照上题诗。

    旵熔上人兴化观音阁僧人,与板桥同庚。板桥曾答应为其传画,不幸“转眼人间成古今”。上人圆寂后,板桥为之画竹并题。

    板桥所结交的释道中人,善诗懂画者为数不少。无方和尚和后来在北京结识的起林和尚是最钟情的两位。其余诸人大都富有文化教养,板桥概括地说这些和尚所以出家,是“穷而无归,入而难返者也”。但是,也遇到过使人气结的和尚。据说,板桥曾投宿某寺,当家和尚见是个穷秀才,十分势利,规定必须抄经若干方得借宿,语言十分傲慢。天色已晚,板桥只好答应。经抄好了,和尚意犹未足,见板桥字写得好,说是加写一副对联,晚上才可供应一床棉被。板桥无奈,只好援笔写道:

    凤在禾下飞去鸟,

    马到芦边草不生。

    寺后有禾,寺前有芦,都是实景。凤到表示祥瑞,马到表示施主光临,都是喜事。和尚见了,十分满意,备香茶果脯,请板桥到上房安歇。日后,和尚将对联裱制悬于佛堂,逢人夸耀。客人中也有懂诗的,告诉和尚说:“这上联写的是一秃字,下联写的是个驴字。”和尚一琢磨,弄得哭笑不得。

    三、情与色的困扰

    板桥的夫人徐氏,从有限的资料看,是一位有文化的小家碧玉。徐氏的母亲就能解诗,板桥曾以诗颂。⑦在当日的一般情形下,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徐氏当出自读书人家。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云,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徐氏对板桥的艺术创造多少还有点理解。板桥两袖空空,落拓归来,徐氏“谁知相慰藉,脱簪典旧衣”,看来也很贤惠。《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有一女,看来夫妇感情还是诚笃的。但是,板桥与徐氏的结合是父母之命的结合,合理的婚姻无法割断对于往日情人的怀念。特别是板桥长期旅居在外,这种怀念就显得更为强烈。

    板桥怀念情人的作品大都是词作。言情叙事,恻恻动人。王一姐是板桥青梅竹马的女友,复颈的云鬟形状,额头的胭脂模样,多年后板桥还清楚地记得。她一会儿调皮地学作男儿模样,一会儿又娇羞地索笔画眉。幼年男女,已经懂得寸心怜惜了。20年以后,两人在深院重逢,“一种温存犹昔”。一句“添多少,周旋形迹”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此时已男婚女嫁,形迹不得不有所检点,无意间一句话说到关键处,惹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