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扬州八怪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寒门狂生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有钱人家延请家庭教师,主人的子、孙、甥、侄等,只要主人同意均可入学。这样的塾师一方面教学生,一方面往往陪主人谈诗论文,称为“西席”,即门下客。板桥教馆情形,我们可以从《村塾示诸徒》《教馆诗》中见其端倪。一是教家塾:“傍人门户过春秋”,地点又在客地的江村,即著名园林之内或者左近。二是教的不是一个学生:板桥有诗,题为《示诸徒》。三是教了几年,不只一年两年:“飘蓬几载困青毡,忽忽村居又一年”。四是当日聘用板桥的主人已不富有,给板桥的待遇很菲薄:“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供给的伙食很不理想。五是板桥和主人相处不十分融洽:“课少父兄嫌懒惰”“遮却当年一半羞”。最后一点是板桥在这里教书,不象他的父亲那样老成稳重,安分守己,他顾虑“功多子孙结冤仇”,但又“放荡深惭学俸钱”,积极性不是很高的,但内心又常常自责。他的自述清楚地表白了在而立之年以前辞席的原因。

    当日板桥的学生,从他留下的诗文中,有姓名可考的,一个是许樗存。师生两人有诗句往还,可见他的学生业已成材了。二是许既白。在《家书·仪真县江村茶村寄舍弟》中,记述了许日后专门备了一条船,请先生重游江村;三是许雪江。板桥有《寄许生雪江三首》。不过,往日的读书人有名、有字、有号,还有别号。三个姓许的,也许是三人,也许是两人或者便是一个人的三个名字,都有可能。

    在江村数年,板桥结识了若干诗友文友酒友,其中有张仲峜、鲍匡溪、米旧山、方竹楼、吕凉州诸人。板桥还游历了真州诸名胜,此时或日后都有诗歌记述。著名的去处是当日伍子胥渡江的遗迹。伍员当日由楚奔郑,再由郑奔吴,途经今日的苏北一带。伍员过昭关,昭关在扬州之北30余公里处,今日名昭关镇;伍员解剑渡江,遇浣女,遇渔丈人,今日仪真之西有胥浦。板桥当日游览的一个是“伍相祠”,一个是“浣女祠”。古人注《史记》,谓伍子胥过的昭关在江西。其实,江西乃由楚奔吴必经之地,而非由郑奔吴必经之地。这样的注释是想当然的。宋末文天祥曾在真州一带流连,策划抗敌。板桥去过“雪中松树山神庙”;明末的黄得功誓死抗清,板桥也去拜访过,“行过一山又一山,黄将军墓兀其间”。板桥有一首诗,叫做《晓行真州道中》,说他骑着马,携一张琴,穿林入山,听江声,看晓月,还在马背上推敲诗句。这大概是教馆之余,由朋友或者由学生家长邀他出游时的情景。由兴化到仪真,需经若干水网地区,再说,一个潦倒书生,自备马匹也是十分困难的。

    做诗以外,板桥不时作画。他日后在题画时说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那时候他的画并不出名,所以现在仪真还很少发现谁保存过板桥早年的画。但是,他作的若干对联却保存下来了。一幅是他贴在学塾门上的:“青菜罗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现在兴化板桥故居所悬“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鞠花茶”的板桥手体,和此幅仿佛,大概是对于“半饥半饱”生活的调侃吧。还有一幅是悬于江村的:“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这幅对联于此时此地十分贴切。江南的润湿天气,江边的水色山光,加之雨声潮声,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这幅对联后来还挂在焦山的自然庵,贴切的程度较之江村尤甚。正是由于这副对联,日后板桥的命运才发生了转折。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说有人保存了板桥当日“欠酒二两”的条子。“河桥尚欠年时酒,店壁还留醉后诗”,可以作证。日后板桥成名,酒家找出欠条,精工裱制,还干脆把店名改为“欠酒二两”,招徕顾客。据说从此生意兴隆,发了一笔小财。

    江村这个地方,板桥一生都表示十分怀念。这地方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板桥曾向他的弟弟描述道:

    江雨初晴,宿烟收尽,林花碧柳,皆洗沐以待朝暾;

    而又娇鸟唤人,微风迭浪,吴楚诸山,青葱明秀,几欲渡江而来。此时坐水阁上,烹龙凤茶,烧夹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弄,真是人间仙境也。⑩

    板桥步入中年,写过《客扬州不得之西村之作》《再到西村》,探望送花邻女,再晤卖酒老翁,低回于藤花老屋,和野老回首以往,感慨万千。步入暮年,又写《贺新郎·西村感旧》,对江村读书处无限流连。流水板桥、树篱青瓦、瓜圃空棚、斜阳衰草,都使他魂牵梦绕。他记得江村有个姓徐的卖酒人,为此专门填了一首《唐多令》:“分付河桥多酿酒,须留待,故人赊。”直到晚年,飘泊他乡的板桥,又填了一首《满江红·思家》,说是“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想在这“人间仙境”里终老——

    注:

    ①顾于观诗,见《澥陆诗抄》;王文治诗,见《梦楼诗集·为吴香亭题郑板桥画竹》;凌霞诗见《天隐堂集》。

    ②见《郑板桥判牍》,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李一氓註文为:“上板桥三代两纸,为板桥亲笔,由济南得来”。

    ③见《板桥先生印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