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安德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辛酋政变投机得势 九、辛酉政变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由得引起慈禧大怒,她再发懿旨:

    “肃顺跋扈不臣,招权纳贿,种种悖谬,当经降旨将肃顺革职,派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寰即将革员拿交宗人府议罪。乃该革员于接奉谕旨后,咆哮狂肆,目无君上,悖逆情形实堪发指。且该革员恭送梓官由热河回京,竟敢私带眷属行走,尤为法纪所不容。所有肃顺家产,即派西拉布前往查抄。”

    于是,肃顺以拒捕罪,满门抄斩。奕昕、仁寿等军机大臣奏请皇上,将肃顺就地处死,载垣、端华二人凌迟,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发往新疆效力赎罪。

    就这样,历史上的顾命八大臣结束了他们的政治生涯,叶赫那拉氏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在晚清的腐朽统治中,她两度“垂帘听政”,竟长达48年之久。

    “祺祥政变”即“辛酉政变”后,西太后与奕昕密切合作,于同年十月初九,在京城皇宫太和殿为小皇帝载淳举行登基大典,颁诏天下,以明年,即公元1862年为“同治元年”。

    小皇上登基大典,表面上场面宏大而隆重,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小皇上由原来的暗中傀儡,已转作公开的傀儡,无非是他的生母慈禧太后名正言顺地代他行使职权罢了。

    十月初九,小皇上大赦天下,并发了一道谕旨,明确了两宫太后的权力,谕旨云:

    “朕奉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懿旨。现在一切政务均蒙两宫皇太后躬亲裁决,谕令议政王军机大臣遵行。唯缮拟谕旨,仍应作为朕意,宣示中外。自宜钦遵慈训。嗣后议政王军机大臣缮拟谕旨,着仍书朕字,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由此可见,政变后小皇帝的地位明显下降了,原来是八位顾命大臣谕旨,完全是以小皇上的名义,而从此以后,所有谕旨都要加上“朕奉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懿旨”的字样,其实,两宫太后由原来的幕后已经走到了前台,而慈安太后性情温和,清政府大权便独自由慈禧太后一个人掌握了。

    十一月一日,两宫太后举行了垂帘听政大典,虽场面不如小皇上登基大典之宏伟,但却更具有实际意义。这一天,正好赶上先帝宾天百日“除服”,人们都已脱去穿了100多天的丧服,理了早已蓬乱的头发,宫殿也摆上了色彩鲜明的饰品,一时百官云集,个个冠盖华丽,朝珠补挂,容光焕发,一派喜气洋洋的景。

    象。西太后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接受了百官朝贺,正式开始了垂帘听政。

    听政要垂帘,是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皇后居中宫,主内治。元日、千秋节、内外文武百官拜贺时并不面见皇后。遇皇后寿诞时,文武百官进表称贺,行礼时,皇太后到慈宁宫,王公大臣们在慈宁门外台阶下跪拜,三品以下官员在午门外跪拜,他们并不面见皇太后。皇太后如今临朝听政,就不可避免和臣下见面,但仍要内外有别,只好“垂帘”,和臣下相见、宣谕、奏事,都必须隔帘进行。在养心殿东暖阁召见臣下,引见则在养心殿明殿进行。东暖阁的“帘”是东大墙前栏杆罩上一幅黄慢,明殿的“帘”是八扇黄色纱屏。帘前正中是小皇帝的御榻,铺着簇新的黄锻皮褥子。

    两宫太后垂窃听政破坏了大清祖制,当然会引起一些大臣们的不满,但当时恭亲王奕昕竭力维护西太后,人们只是窃窃私语,并无敢直言的。十一月一日,这天上午九点整,文武百官依次进殿,各自排好班次,近上午十点,太监递声传报,小皇上从宫内起驾,醇亲王(原醇郡王奕寰,于辛酉政变后被加封为亲王)等御前大臣引着小皇上的明黄软轿进了养心殿。百官跪下接驾。随后便是两宫太后的软轿,后面跟着随扈大臣和随侍太监们。

    两宫大后及皇上升座后,接受了大小官员的三跪九叩大礼。

    恭亲王奕昕率群臣行大礼之时,小皇上载淳见他的皇叔及众大臣向自己又是跪,又是叩,觉得十分可笑。他摇头晃脑,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对他六叔挤挤眼,一会儿对他七叔伸伸舌头。群臣望见龙榻上坐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十分担心,这大清的江山,谁能坐稳。两宫太后从群臣们忧郁的脸上看出了端倪,她们生怕小皇上当众出洋相,便对视了一下,东太后便让群臣跪安了。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恭亲王奕昕任议政工、军机大臣,总理各国衙门事务,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这位年轻的王爷踌躇满志,他原来估计两宫太后终系女流,又没有多少政治阅历,这大清的朝政还不是他议政王奕昕一人说了算。开始,他真没把西太后放在眼里,他与文祥共同商议,决定改“祺祥”年号为“同治”年号。在两宫太后看来,是两宫同治;在臣子看来是君臣同治,各得其所,倒也出现了一时期的稳定局面。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