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边疆构衅
吴三桂坐镇云南,意欲保持他的特殊地位。他知道,欲保其特殊的地位,必须掌握军队和握有兵权。但是,战事已结束,朝廷要裁撤军队,要收回兵权,是势在必行之事。他作为大清王朝的一个臣属,即便像他已是一个崇高的平西王,也是没有任何理由予以拒绝的,要么,背叛朝廷,自行其是。显然,他还没有这个打算。他记得他的恩师洪承畴离开云南时,授予的锦囊妙计:不可使边疆一日无事。这就是说,要保持云贵边疆不安宁,不断用兵,可使朝廷长久地倚重他,除三桂他人莫属!活动在云贵地区的农民军已被肃清,惟一可以用兵的对象,就是苗、瑶、僮(壮)等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酋长、头人固然叛服无常,但在清朝统治日益稳固的形势下,他们也得朝向新主,称臣纳贡。对他们的战争已无事可战,那就制造事端,向他们发起攻击!
还在康熙元年八月,吴三桂曾向朝廷报告,云南形势稳定,特别赞扬“云南土司,倾心向化,大则抒诚献土,小则效职急公,勤劳既著,劝励宜先。查《滇志》可据,忠悃有凭者,文职五十六员,武职十六员,请部给与号纸”《清圣祖实录》,卷7,7页……
朝廷得到这个报告,很感欣慰,以为南疆从此无事,天下无忧,可以长享太平之福。可是没过多久,情况又为之一变,云南土司纷纷叛变,三桂屡屡向朝廷发出警报,请兵、请战之奏,不断从遥远的云南驰送京师。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别无选择,惟依赖三桂主持全权,对叛变的土司展开征剿。
康熙三年(1664年)初,贵州水西(黔西)土司头领安坤举行反清起义。他本来在顺治十五年已经降清,向朝廷称臣。康熙元年,有一个叫常金印的,自称是“开平王”的后人,从广西来到水西,与安坤密谋反清。还有刘永宁、倪生龙、丁调鼎、李化龙等人来到阿堵牛场,宣布:“海上已立新君,国号平顺,晋王李定国尚在,谕令起兵。”安坤信以为真,聚众数万人,任命其叔父安如鼎为总统,联络贵州土司罗大顺等人,约定共取云南。
安坤的师傅张默之岳父皮熊,派蜀人陈进才等,向各路给散扎付。事出不密,陈进才被三桂的总兵沈应时擒获,紧急向三桂报告。这一事件,给三桂造成了用兵的机会,他毫不迟疑地亲督云贵兵分两路进剿。他自率云南兵马至毕节(贵州毕节),取道米罗、归宗,直入果勇。令总兵沈应时、刘之复、都统吴国贵、副都统高得捷、参领李良栋等将驻兵大方(贵州大方),遏其要冲之路,令贵州提督李本琛统贵州四镇兵由大方的六归河(黔西西南)会剿,屯粮三岔河,以期首尾夹攻。
三桂在向贵州提督李本琛下达进军的命令中,误把六归写成“陆(大写的“六”字)广”(贵州息烽西),因此李本琛即把部队驻扎于陆广,从贵州和四川调来的粮饷也存储在陆广镇西,造成两路军声援隔绝。三桂军驻于龙场(贵州织金东),眼看粮饷将尽,外援不至,出战不利,永顺总兵刘安邦力战而死,士气受挫,土司安坤部众则声势大振。三桂处于危险之中。
这时,安坤叔父安如鼎派人侦察贵州兵虚实,被活捉,李本琛才知道云南兵被困,急引兵增援。大破土司兵,两路兵才得以会合。先在阿作峒击败土司兵,再败敌于初得峒。《庭闻录》,卷4,1~2页。三桂向朝廷报捷:“自二月至五月,斩获无算”,“苗人胆落”。《清圣祖实录》,卷12,16~17页。关于此役,吴三桂有较详细的奏报,内中所载地名,《庭闻录》与此不同,今从《实录》。至九月,再败安坤于红峒。安坤携妻子逃奔弄箐,由乌撒至乌蒙,这里的土司不敢收留。他无处安身,被迫向三桂请降。三桂断然拒绝,分兵继续追击。
十一月,三桂部将总兵官林世耀等自乌蒙进兵。安坤悉众抵御,在波罗箐大战,又被击败,清兵追至法地垄(《庭闻录》记为“大方之杓箐”),将安坤擒获;接着,又把安如鼎及皮熊等人擒获,将他们一并处死。三桂继续进兵,攻击乌撒,俘获土司安重圣、安重乾,就地斩首。三桂报捷:“蛮方大定。”《清圣祖实录》,卷14,12页。水西少数民族的反清斗争被吴三桂镇压下去了。
三桂以优势兵力,一举扫荡了贵州水西地区的反清活动,立即向朝廷提出在这里设郡的建议。他的奏疏全文,清官方文献记载过简,今从《庭闻录》照录如下:
窃惟南方,“蛮种”惟滇黔最多,而贵州土司独水西最大。按水西古号“罗甸鬼国”,相传始自唐尧,明臣王守仁辨为“傲象”遗裔,虽未详孰是,大都享有兹土,传袭已深,生聚相沿。至汉寝大,历唐宋元明之世,日益以繁,缘其地广族多,遂得雄长诸部。
溯稽往代,叛复无常。三省接壤苗蛮,莫不禀承颐旨。此于滇为咽喉之病,于蜀为户牖之狠,于黔为盘结腹心之蛊毒也。
先是故明天启(明熹宗)年间,蛮长安邦彦媾难发端,困黔一载,城中杀人为食,市坊垒骨如山。酋西寇马龙志欲洗兵滇海,东抄遵(义)永(宁),更图牧马成都。是时,六诏如坐井中,声气永绝。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