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还镇锦州(3)
吴三桂趁战事结束、回镇锦州之际,为自己和部属,反复请恩,多要地,要好地,要官职,要世职、加特权,求优恤,等等,不一而足。凡他所求,朝廷无不慨然应允。他想要的都得到了,但只有一样珍贵的东西,他不敢要。这就是荣誉至极、尊贵无比的“亲王”称号。他征剿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返京、回镇锦州前,顺治以朝廷的名义给他加封亲王的称号。三桂称“亲王”,可与多尔衮兄弟中称亲王的同列,位至人臣的极限,无以复加。大概吴三桂觉得这一切来得太快、太突然,他没有思想准备,做臣子的谁不想飞黄腾达!“亲王”是个多么光辉灿烂的称号,但这一尊号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因为“亲王”爵号,只在皇室的范围内实行,也只有他们中功绩卓著的人才能得此殊荣。三桂以异姓、异族而突然得此称号,他不禁有些惶惑。但他很快就清醒过来,此称号万不能接受。他在辞“亲王”的奏折中写道:“臣倾心剿寇守关,不过臣子职分。荷蒙圣恩,特授王爵,又复蒙恩加称亲王,万难祗承,伏恳允辞‘亲’字,以安愚分。”《清世祖实录》,卷20,9页。短短几句话,已透露出吴三桂因得“亲王”称号的惶恐心情。他明白,以自己后降而得此尊号。难免遭人所忌,使自己处于众矢之的危险地位。朝廷也将疑心自己不安其本分,有贪得权势之野心。他不愿因得“亲王”而招致上下的疑忌,臣尊主疑。以他久处政治旋涡中,是深通此中奥秘的。因此,他明智地辞去,用“万难祗承”,表示自己的坚决态度。顺治命部大臣速议,同意了三桂辞去亲王的请求。这使人强烈感到,多尔衮等人并非真心诚意给他加亲王称号,或许有意测试他对朝廷的忠心、降后的思想动向。直到康熙元年,又一次进封他为“亲王”时,朝廷出于诚意,他亦不拒绝。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这次晋封似有测试之意。
吴三桂请地、请赐恤,为部属请赏,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无政治企图的表现,不过是追求安乐享受,不会引人注意的。而在至关重要的加封亲王这个问题上,他采取了激流勇退的态度,看出他在政治上颇富有理智,因而赢得了朝廷的进一步信任。
山海关外,辽河两岸,昔日曾是明清常年争夺和较量的战场,而清入关时,它的军队、家属及其子弟皆“从龙”进关,留下一座座空城、废堡,令人触目悲凉。随着战争的进程,战场已远远地移向长江以南和西南、东南沿海地区,早年烽火连天的辽东已成为不知兵的大后方了。吴三桂携家眷与部属又回到离别才两年多的家乡,好像进入一个无人区。当年曾是为明驻守这里的一名总兵官,如今以平西王的高贵身份返回,人事变化之大,谁能料及!忆及往事,虽不免慷慨,甚至有点感伤,毕竟从多年的奔波中得到了安宁,既无往日长途跋涉之苦,也无战场上的拼死活的千钧一发之险。试想三桂此刻的心情,他会从这暂歇中感到慰藉吧!
吴三桂和他的部属已经不打仗了,周围也无敌人威胁,他感到从没有过的轻松。除了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就是料理农事。生活倒也安闲。朝廷并没有忘记他们,就在三桂返回锦州的第二年,即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他奉诏进京觐见皇帝。他带了一批将官陪同前往,亲睹“天颜”,皇上也要让他们感到皇恩浩荡。二十二日,以顺治的名义在武英殿设宴,三桂和他的总兵官一员、副将十一员、参将、游击三十二员应邀赴宴。《清世祖实录》,卷27,11页。二十六日,又在武英殿单独赐三桂宴,恰好孔有德、尚可喜两王与续顺公沈志祥奉诏来京,与他一并受宴。宴后,赐给每人蟒衣一袭、帽一顶、靴袜一双、鞍马一匹。为酬劳三桂这次“迁移劳众”,格外加赏十匹马、白银二万两。《清世祖实录》,卷27,12页。朝廷频频向吴三桂加赏,极示特殊恩宠之意,往往在孔有德“三顺王”之上。
不仅如此,朝廷还通过礼仪来提高吴三桂的权威。顺治四年五月末,礼部专为三桂应否乘轿请旨。顺治帝指示:平西王以及“三顺王”允许在其驻镇地方乘轿,至北京时,“令乘马行走”《清世祖实录》,卷32,12页……六月初,礼部又为三桂的仪仗请旨,顺治批复:平西王仪仗可依“三顺王”的规定制造:贴金红罗伞一柄、卧瓜一对、骨朵一对、吾仗一对、坐纛一杆、小旗八杆。《清世祖实录》,卷32,12~13页。顺治五年四月,当三桂将出镇汉中时,更定他的仪仗:销金红罗伞二柄、绣红罗团扇二柄、立爪一对、卧瓜一对、骨朵一对、吾仗一对、条纛一杆、大纛一杆、小旗八面、马四匹。《清世祖实录》,卷38,12页。经此更定,其仪仗之盛,又远出“三顺王”之上,与皇室王爵同等,这又使三桂的地位上升一步。所谓仪重则威,三桂有了这套仪仗,顿时八面威风,显示出高贵的身价与令人敬畏的地位。三桂从受封平西王,到规定和更立仪仗、礼仪,真正具备了一位王爷的一切象征。他这时不过35岁!
吴三桂受到的恩宠,连他的部属也大受其益,不仅有功必得高升,甚至犯有过失,也可轻易获得赦免。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