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还镇锦州
当吴三桂于顺治二年八月初还朝时,多铎却早在两个多月前,从江南传来捷报;南明弘光政权已被消灭,福王朱由崧被俘,各级将官200余员、马步兵238300人归降。《清世祖实录》,卷16,19~22页;卷17,6页。在短短的7个多月的时间,清军南北出击,以破竹之势,基本上消灭了农民军。灭亡南明政权,李自成被戮,福王朱由崧束手就擒。其他战线,进展无不神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战,只是扫荡其残余势力。以多尔衮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天下形势,已成一统之局,战事随之减少,无须动员更多的军队投入战场。再说出征的大军已很疲劳,很需要修整。在这种情况下,把吴三桂等异姓王和他们的大批部众留在北京城内,已有诸多不便。于是,计虑周全的多尔衮决定把他们都打发回关外,各到原先驻防处屯戍。八月,命三桂还镇锦州。至十月,又命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两人带部众回盛京(沈阳);尚可喜回故乡海州(辽宁海城市),指示他们“各厉兵秣马,以俟调遣”《清世祖实录》,卷21,9页……
事先,多尔衮对他们的驻防和生活都做了安排。吴三桂所部人员较多,特拨出锦州、义州(辽宁义县)、宁远(辽宁兴城)、中后所(辽宁绥中)四城“安插’。但朝廷又作了小的更动:拟以义州土地作为牧马场所,而锦州、宁远、中后三处照拨外,又增拨中右所、前屯卫、中前所(均在辽宁绥中县境)三处。这就是说,除了北部的义州,自锦州以西,直至山海关前,辽西走廊四百里的大片土地,连同城镇在内,都拨给了吴三桂,作为他安排部众之地。又规定,按丁给地,每丁可得地五垧,《清世祖实录》,卷20,9页。以维持生活。
吴三桂部属有多少?他这次出征回来,曾向朝廷报告了他的“子弟”兵所属“旗下随征外出披甲兵丁并束喇”共1461名,其中死于战场8名,行军途中因病而死的125名,剩下实有兵丁为1328名。《明清史料》甲编第2本,136页。他这次西征回京后,就上奏皇帝,为他的部将请功,其中提到他所属的“额设大小将目及地方文武官生原不下千有余人”《明清史料》甲编第2本,130页。,仅是各级将吏有如此之多,可以想见他的部众会远远超出千人之数。吴三桂部属中还有大批蒙古人,又据他自报:所属蒙古壮丁男妇共2508名《清世祖实录》,卷21,23页。,加上前叙汉人壮丁1300余人,可达4000人左右,而实际人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在吴三桂出征返京前,即二月间,朝廷已作出三桂部众“仍归故土”的决定,特发给米粮一万石,作为搬迁的生活之需。未参加出征的,三桂标下副总兵官张国忠、佟师圣、李应科,参将朱采、孙文焕等向朝廷提出报告,恳请再多发放粮米,以度艰难。他们在报告中写道:辽东“军民屡经搬移,蓄积賷裹罄竭无遗,人皆鹑衣鹄面,地当初复,房屋又属灰烬,且粮米有限,人民众多,啼饥号寒,不忍闻见”。据他们说,这次搬迁回故土的辽东军民共十万之多。《明清史料》丙编第3册,263页。这些辽民主要是随吴三桂撤出宁远时入关的百姓,也包括兵士在内。他们基本上也都是三桂将吏士兵的家属。现在,十万之众返回故乡,也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安置住所,在他们从事耕种前,还需国家供应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朝廷拨给一万石,“计口授食”,十万人均分,每人才得一斗,不过“苟延岁月”。眼下正值春播季节,没有种粮,“无力耕播”,如不另发给牛具、籽种,及时播种,后果不堪设想。《明清史料》丙编第3册,263页。
从副总兵官张国忠等人的奏报,知道还有一批将官没有随三桂出征陕西,而已出征和未出征的将士家属都留在进关后安置的地方。朝廷要他们都返回关外,三桂感到地土不足,就向朝廷提交一份奏疏,写道:“查各所房屋灰烬,地土脊洼”,要求再增加土地,有的还须调换《清世祖实录》,卷20,9页……
吴三桂的话,反映了辽民搬迁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清入关前,从今辽宁北镇、义县,经锦州、兴城至山海关,称为辽西地区,是明清反复争夺的战场,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房屋废弃、毁坏。个别城镇如中后所、前屯卫,从被清攻击至陷落的过程中,毁坏的程度更为严重。但一些城市并没有受到多大损伤。如,锦州、宁远等,几乎完整无损。留于沈阳当人质的朝鲜国王世子李随同清军入关,途经锦州,进城休息,看到“城内闾阎栉比”,依然如故,只是经兵燹之后,“居民鲜少”。他特别提到已降清的原明辽东总兵官祖大寿与祖大乐兄弟的旧居,“其结构宏杰,甲于城中。重门复室,金壁炫耀,甃砖石砌,雕刻奇形,文垣粉墙,穷极华丽,而大寿之家则尤为侈奢”《沈馆录》,卷7,1页……祖大寿率锦州兵民投降时,城内并没有被损坏。至于宁远,明兵长期坚守,直至吴三桂应诏勤王时才搬出,烧了积储,其他均完好。清兵占了空城,关外已无明一兵一卒,没有必要进行毁坏。所以,吴三桂说各城都成“灰烬”,确有不实之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