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吴三桂大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上 明末悍将 十三、封平西王(2)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页;《平寇志》,卷11,249页。

    李自成和他的广大战士,如一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只作了北京的新主人不过四十一天,才当了两天皇帝,便带着终生的遗憾去了。然而这短暂的四十一天,将永载于史册之中!

    吴三桂欲乘农民军混乱之际,拥兵进城。多尔衮不同意,据当时传闻:“三桂与□□力争,不令其众入城”,只许各将领与三桂保护明太子入城。这都是谣传,实际情况是,三桂并未入城,明太子也未被三桂控制,他受多尔衮指令,率部“绕(北京)城而西”,随同阿济格、多铎追击农民军去了。《甲申核真略》,37页。

    吴三桂及其所部作为先头部队,先到北京,多尔衮却不准他入城,令他去追农民军。表面看,军情所急,似无疑问。但稍作分析,这里面大有文章。清朝日日夜夜梦想夺取北京,当北京唾手可得时,多尔衮宁可虚城以待,却不让三桂夺取。照理说,他已知道农民军弃北京西撤,城内情况如何?是否有可能被他人占领?在这种未卜吉凶的情况下,他本来应让三桂率部先入城,探虚实,肃清农民军余部,为后续的清军廓清进城的道路。这对清军是有利的。还有,多尔衮也明知三桂的家属都在北京,三桂入京心情甚切,是人之常情。多尔衮从笼络汉人出发,可以体恤三桂先入城的。但事实正好相反,他把北京留给自己去占领。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多尔衮不准吴三桂先入城,到底出于何种动机?各书都载三桂坚持要明太子、永王、定王。目的是扶植太子即帝位,重建大明政权。这当然是清朝所不能允许的。多尔衮看得很明白,谁先入北京,谁就会占优势。如果三桂先入京,成了新主人,“建虏将不复纳矣”《国榷》,卷101,6084页。,即使清兵随后入城,那么,就将清兵置于“客兵”的地位,它就难以实现很早就确定的政治目标。这又使我们联想到,三桂与多尔衮在山海关威远台谈判时,已约定三桂拥立明太子为帝,划黄河为界。足智多谋的多尔衮不便明显反对,便借口农民军势大,急需追击,就把三桂打发走了,他自己却从容进城,从而把北京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吴三桂自山海关出发,向北京进军时,曾发布文告,要求京城百姓摆香案、穿素衣,为崇祯发丧。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哄传三桂在山海关大战中夺得太子朱慈烺,进京后,就把他嗣立为新君。都人于久乱之中渴望得到安定,所以对三桂拥太子入京抱有某种期望。这时,人们还不知道吴三桂已降清,对他请兵报君父之仇无不怀有感激之情。为讨好三桂,米巷的商人们自愿出资,凑集在一起,联合为三桂家办丧事,共购买了三十四口棺木,壮年以上的,每棺价值百余两白银,小孩所用棺木,每棺值三四十两白银。又给死者每人置衣衾,穿戴整齐入殓,总共花费数千两白银。《甲申核真略》,38页。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三桂对商人此举,一定感到高兴。

    从自成退出北京,到多尔衮进城,其间三天,北京真正成了无主之城,于是明旧官纷纷出来维持社会秩序,在朝阳门预备法驾,迎接太子朱慈烺。

    五月二日多尔衮进北京时间,如《国榷》、《明季北略》、《甲申核真略》等书都记为五月三日,惟《清世祖实录》,卷5,1~2页记为五月二日,今从之。,都中士民出朝阳门外,跪伏道旁,迎接东宫太子。谁料,从辇中出来、换乘肩舆的人,却是“胡服颀身”,根本不是东宫太子。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摄政王多尔衮!“臣民相顾失色”,不胜惊讶时,多尔衮所辖满洲正白旗兵已在部分关、宁兵的引导下,傲然入城,城头各处遍插白旗。《国榷》,卷101,6083页。有些还有点气节的官员,骇愕之中悄悄溜走,有一部分官员将错就错,把多尔衮迎接进宫。

    宫中大火已被昨夜一场大雨浇灭,剩下的是一片残垣断壁,烧焦了的宫木,散发出一股焦煳的刺鼻气味。整个宫城,正阳门楼、大明门及东交民巷尚未烧及,宫内只有太庙和武英殿还算完好。宫殿虽然残破,仍不失神圣庄严,进居于此,政权他人莫属。江山易代,主人更替。从这一天起,中国历史进入以大清为标志的新时代了。八月二十日,顺治帝自沈阳出发,正式迁都北京,九月十九日进城,登上金銮殿,成为清朝君临天下的第一个皇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