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吴三桂大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上 明末悍将 三、登坛拜将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登坛拜将

    吴三桂崛起之时,庞大的明王朝正处在急速崩溃中。天启七年(1627年),在陕西澄城县爆发了农民抗粮的武装斗争,它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明末农民战争的燎原大火。文秉:《烈皇小识》,卷2,参见《鹿樵纪闻》,卷下。崇祯初年,天下群雄并起,各路农民起义军已深入到中原腹心地区,他们活动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向明朝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彭孙贻:《平寇志》,卷3,57页。后来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主要领袖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也在这时先后参加了起义,在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至崇祯九年(1636年)前后,全国农民大起义已成燎原之势,明朝穷于应付,它的将士疲于奔命,扑灭一处,另处又起;打跑一股,另股又出现在明兵面前。明兵防不胜防,打不胜打。明朝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拖得苟延残喘,它像一个久病的巨人,已临近精疲力竭,摇晃不定的可悲地步!

    在山海关外,新建的满族贵族政权,在经历努尔哈赤开基立业后,皇太极大胆变革,已变得空前强大。皇太极于天聪十年(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在沈阳正式即帝位,变国号为“大清”,气象一新。他和他的兄弟子侄、文臣武将比任何时候都充满了夺取全国政权的信心。明朝仅凭借着宁锦防线,还在奋力挣扎着,勉强维持着辽西残局。

    但是,曾在辽河两岸和这条走廊上同清(后金)兵激战、顶住它进攻的一大批将领、运筹帷幄的统帅,诸如杨镐、杜松、刘、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袁崇焕、孙承宗、满桂、赵率教、何可纲、毛文龙等,就像夜空中的一颗颗流星一样,转瞬消逝了。他们或战死于疆场,或失意于官场而遭排斥,多数则死于党争,成了明末黑暗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时,在辽西惟剩祖氏一家和他们的亲兵家丁,始终坚持固守辽西,所幸朝廷不敢触动祖氏,故能保全而没有受到伤害。吴襄与三桂父子作为祖氏姻亲,命运所系,共撑残局,同度艰难。吴氏父子在明朝统治集团中政治与军事地位变得日益突出,终于一跃而扮演了辽西最后一幕的主要角色。

    崇祯十二年(1638年)七月,提升的机会又一次降临到这位幸运的青年将领的身上。这年,三桂刚27岁,喜报传来;他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明清史料》丙编第1本,86页。还在崇祯五年,他仅是个游击,而在此后的六年中,他很快由游击升到参将,再升到副将,由副将升到总兵,也只隔了四年时间。这个晋升速度,应该说,还是相当快的。对于三桂来说,可谓少年得志,平步青云。跟他同时代的所有辽西将领相比,以他这个年龄,竟升到总兵官这一要职,大概他是第一人吧!他的好友姜新大为感叹:“仁兄廿七登坛,儒门出将,父子元戎,讵谓奇遘哉!”《明清史料》丙编第1本,86页。

    自明清战争以来,特别是战事发展到辽西以后,宁远已成为明朝防御清兵的一大军事重镇,与锦州并重,是宁锦防线的重要一环。先有袁崇焕、孙承宗力主筑宁远,两次获得大捷,给清(后金)兵以重创。袁崇焕冤死,祖大寿继任守此,后又调到锦州驻防。吴三桂则继袁崇焕、祖大寿之后,驻防宁远,已显示出朝廷对三桂的倚重。关外八城,以锦州、宁远两城最为重要。监军、巡抚、道台等官都在此城设衙办公,三桂以总兵官驻守于此,也就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

    吴三桂升任总兵官要职,开始跻身于封疆大吏、朝廷显官的行列,这为他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政治基础。他的锦绣前程,大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一是,应当承认,三桂确有才能,这在他的同辈人中已受到广泛称赞,在朝廷中也颇受赏识。人们都说他才华出众,“聪俊绝人”《清太宗实录》,卷60,9页。、“聪明自然超群”《明清史料》丙编第1本,85页。,自少年已“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夏永彝:《幸存录》。,他的勇略使“夷夏震慑”《吴三桂纪略》,载《辛巳丛编》,1页。,堪称是“智勇兼备之大将”《明清史料》甲编第10本,958页……连清朝人也承认在明边将中惟三桂“敢战”。诸如此类的称颂,不无溢美之辞,但平心而论,三桂实为一将才,非是庸碌之辈可比。他就是凭借个人的才能,为自己获取越来越多的功名利禄。所以,不论来自哪些人的赞扬,并不都是毫无根据的吹捧。

    二是,他晋升如此之快,也是靠了内外交结,多方提携的结果。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前程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有后台的强有力的支持。就是说,要寻找一个或几个有权势的人物做自己的后台,就会保证步步高升。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恰是说中了问题的要害。三桂的晋升的途径也不出这个范围。他有舅父祖大寿兄弟为后盾,加意培养,不断地给予他立功创业的机会,不时地向上司或朝廷为他请功、晋职。这一点,三桂的姨夫裴国珍看得很清楚。三桂提升总兵时,他说:“贤甥登显职,皆由于祖镇台(祖大寿)。”《清太宗实录》,卷60,10页。不过,只靠祖大寿兄弟几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三桂与其父深通官场之道,他们并不惟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