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吴三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多尔衮发兵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然而这太不可思议了。与清兵浴血战多年,双方视若眼中钉的对手,竟会来投降?大明投清者何其多,惟独吴三桂投降实在难以令人相信。

    还是先见了来使再说。

    “即传口谕召见二位来使。”

    中军大帐内,多尔衮严坐而待。

    不一会儿,吴三桂的两员部将杨坤、郭云龙便被带了进来。

    他们进到帐内,先向多尔衮施礼,然后向他说明了来意。

    “将军,流贼李自成逆天犯阙,陷武京师,皇帝自缢,皇后妃嫔皆自焚。国事至此,深中痛心。贼锋东指,列郡瓦锋,惟有我兵驻守的山海关未失贼手。我帅欲报君父之仇。同李自成决一雌雄,因兵力单弱,恐难抵挡。今闻大王师出盛京,我帅欲借兵援救,今有我帅致书一封于大王,望大王早作定夺。”

    说着,杨坤将吴三桂致多尔衮的书信呈了上去。

    多尔衮展开书信,那一行行字映入他的眼帘:

    大明国平西伯宁远总兵吴三桂顿首,谨致大清国摄政王麾下;

    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蚊员之身,荷宁远总兵之任。王之威望,三桂素有深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所以未敢通各于王,人臣之谊,谅王必能知之。

    今我以宁远偏孤,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隆而恐固京师。不意说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师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降,致先帝不幸,宗庙灰烬。

    今贼首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不待数日,我国积德累仁,民心未失,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蒙受厚恩,怜民罹大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于大清。

    我国与大清通好二百余年,今我无故而遭国难,大清理应助之。除暴剪恶乃大顺,拯危扶赖乃大义,出民水火乃大仁,兴灭继绝乃大名,取威定霸乃大功,况流寇敛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军所有,此又是大利。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难再得之时,念之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

    多尔衮一口气看完了吴三桂的书信,沉思起来。

    噢,不是来投降的,是来借兵的。

    信中说得清楚,不让清军入山海关,而是仍然绕道蒙古入中协,西协,然后向北京逼近,与吴三桂会师北京城下。

    绝妙的主意!

    两方军队夹击,李自成必灭无疑。可是,这封信可信吗?

    他不禁抬起头向前来送信的两员使者投以严厉的目光。

    那眼光似两把利剑,直射杨郭二人,两人见此眼光不觉一颤,有点寒气袭人。

    他们一直对多尔衮的动作神态是非常注意的:看书信时那紧蹙的眉,那迅速上下移动的眼,以及看完书信的目光告诉他们:多尔衮对于书中所言是有疑虑的,当然对他们刚才的话也是如此。

    多尔衮确实有些疑虑。

    在听完两位来使的报告,看完书信后,在他的脑中浮现出了吴三桂手持大刀,肩背弓箭,左右挥舞,直闯清军大营的形像。他挥刀奋进,视干军万马于不顾,刀光闪处,清军纷纷倒下。

    这条辽东汉子的形像实在令他难以忘怀。

    他又不能不想到皇兄皇太极花费那么多的心血劝吴三桂投降,他都拒绝了。

    这位自少年时起就与满洲铁骑交锋的将军,现在要与清军“借兵”却不讲投降,真意究竟何在呢?

    多尔衮立即召集将领深深商议。

    对于吴三桂的“借兵不降清”,清军将领多想不通。

    多罗郡王多铎大声说道:

    “吴三桂不降就不向他借兵!我大清所向无敌,不靠他吴三桂照样取中原!”

    洪承畴此时起身说道:

    “以臣之见,我军应答应吴三桂‘借兵讲和’的条件!”

    多尔衮非常欣赏这位明朝的降将,自打洪承畴降清以来,一直忠心清,且多有奇谋妙计,每在多尔衮为难之时,这位谋士总能在身边有高见献出。今天洪承畴再次献计,多尔衮点点头。

    洪承畴继续说:

    “这样,一可借吴三桂之手灭李自成,二可使山海关大道畅通。至于吴三桂本身的事,容后再徐图之。而我军当前之主要任务是先灭李自成,一统中原!”

    “另外,我军表面上答应吴三桂,但仍可直进山海关,无需按他的计划那样取道蒙古,入取中原。”范文程补充道。

    两人一席话,多尔衮颇为欣赏。

    “好,就依二位将军之见,同意与吴三桂‘借兵’,但我也不放弃说降的机会。”

    说完,多尔衮立即亲自作书回复:

    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之,不胜发指。因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