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查《元史》,《元史地理志》记载,泗州盱眙和濠州的钟离本不是一个路,在元朝泗州的盱眙属于安丰路,濠州的钟离属于淮安路,所以这两个地方在明朝初年是不可能混淆的。但是,到了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把濠州钟离这个地方规格提高了,他自己做了皇帝了,他的老家也跟着沾光了,就把这改为凤阳府,这个凤阳府不仅包括濠州钟离,也包括泗州的盱眙,所以这两个地方都叫了凤阳,人们对这两个地方就容易混淆。所以我想,我们以最早的材料为根据,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现在的凤阳。但是这里头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朱元璋在几个材料当中都说,说他的父亲50岁来到钟离的东乡,而“朕生焉”,说他父亲50岁来到钟离这个地方,生了朱元璋,生的时候是天历元年,是1328年,他父亲因为饥荒、因为灾荒死了,是什么时候?死的时候他17岁。死的时候17岁,他的父亲多少呢?65岁。65岁,他什么时候生的朱元璋呢?应是47岁生的,对不对?这么一算是47岁生的。如果是47岁生的,这时肯定是没来到凤阳,没来到濠州钟离。如果他说是生在濠州钟离,朱元璋父亲肯定不是50岁来的。但是现在咱们没办法找朱元璋核对了,这个矛盾留待以后解决。所以虽然有这样一个年岁上的矛盾,但是根据材料推断,朱元璋应该生在濠州钟离。关于朱元璋小的时候,还有很多的传说,这个小时候的朱元璋很聪明,但是也很调皮,据说他喜欢玩儿很多游戏,他是孩子头儿,他们拿车辐板做朝天冠,自己扮成皇帝,别的人给他朝拜,就像朝廷一样。还有的说,朱元璋给人放牛,放牛。大概孩子们也是嘴馋,也饿了,就把小牛犊杀了,吃了。吃了之后,大家说这怎么办,向田主怎么交代啊?朱元璋说不要紧,咱们把这个牛尾巴埋到地里头,就告诉这个田主说,这个牛,小牛,钻到地底下,找不到了。田主一来,一看,确实这里插着牛尾巴,怎么拽也拽不出来,说,成了,小牛跑了,没你们的责任。这只是传说。有一些传说就是为了他后来做皇帝造舆论,做铺垫,实际上是后来越传越神,但是这些东西确实在民间广泛流传。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修家谱的传统,你家里有钱了,有地位了,要修一个家谱,要把自己的出身、先世都要写得清清楚楚。修家谱为什么,不是为了联络宗族,壮大自己的势力吗?实际上是这样,联络亲情,联络感情、壮大自己的家族势力。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也有人说,要给他找一个很有光彩的祖先。这个祖先,找来找去,找谁呢?找到宋朝的朱熹。朱熹又有学问,又做过大官,很有面子。朱元璋不用,说不用,我就是我,我们家很穷,我就说实话,他就写了《御制皇陵碑》。这“御制”,就是皇帝自己写的,叫“御制”。《御制皇陵碑》写得很清楚,他不用儒臣替他描述和夸耀。他的皇陵碑开始怎么写的呢?我念一段。“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事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这句话什么意思?我经常拿着镜子,看看自己什么模样——“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头发也白了,面目也老了,这时候我就想起来往事的艰辛。可是,以前给皇帝写的传记、碑文,都是儒臣们经过修饰的、美化的文字,我不用,说这些文字不足以为子孙后世之戒。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么从贫穷过来的,怎么样教训子孙?这些粉饰的文字是不行的。我要把我出身贫寒,艰苦的生活原原本本告诉后世。朱元璋倒是有胸怀,有气派,因为他做皇帝了,没有必要隐瞒什么,他手中有权力,他有这个自信心。他不会因为他的贫穷怕别人不服他。恰恰是心里很虚的人,老想找一个什么充面子。所以你看人,说话底气特别足的人什么都不怕。他说话底气足。他接着说,“昔我父皇,寓居是方”。“昔我父皇”,过去,我的父亲在这个地方住。父亲就父亲,怎么父皇呢,不是一个种地的吗?他当了皇帝,当了皇帝以后就要追尊自己的祖先,把自己的祖先、兄弟追封为皇帝,尊封为王。“是方”是哪里?刚才我们说了,是御制皇陵碑所在,是皇陵所在的地方。“是方”就是现在安徽凤阳。大家去过凤阳吗?你可以看看,有一个很大的皇陵,也有明朝的中都成,有遗址。“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农业艰辛、朝夕彷徨”,干什么的呢?干农活的,种地的,朝夕彷徨,早上晚上都觉得没着没落的,生活很苦。你看,他们从江苏句容迁到濠州钟离。他的大爷这一支直接迁到钟离了。他还经过五河,经过灵璧,经过虹县,一步一步,几年后迁到钟离,等于一家子流浪了。他们家穷到什么地步呢?就说在他17岁的时候,天灾流行,他的父亲、母亲、哥哥相继去世,穷到什么程度呢?没有地方埋,没有地方埋葬。租种别人的地,别人让你埋人吗?不让啊,所以找到田主,田主是“呼斥昂昂”,训斥一顿,我们不管你这个事。央求街坊邻居,街坊邻居也没有办法。后来是田主的哥哥发了善心,说给你一块地方,就埋下了,埋得很惨啊。
当时说,叫做“殡无棺椁,被体恶裳”。就是说埋的时候没有棺材,拿件破衣裳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