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旧梦:明宫晚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部 靓丽少女 152、举荐张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张居正答道:“谭大人和戚继光是大明的有功之臣,调到北方,镇守长城一线和拱卫京都,使得蒙古人不敢来犯。但此二人是武官出身,平素喜好习武功,善于带兵打仗。如叫他们作吏部尚书,谁来保卫国家的安全。不瞒大家说,前些日子我曾私下问过两位,均说:平生只善于带兵打仗,能保卫长城,拱卫首都就已心满意足,让他们去当吏部尚书不是为难他们吗?”张居正说。

    搞政治,离不开军队。“枪杆子里边出政权。”这是一个真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当然不会放弃兵权,他心里明白,这些人的提议没有坏心,是在琢磨他的心思,提拔他口袋里的人选。可这有意无意的建议,会使他丢掉兵权,如此精明的人会干此蠢事吗?张居正根本就没有与谭纶和戚继光谈过,临时胡说了一通。

    这两个人是何许人也,政治风云见得多了,对这些人的举荐立刻作出了反映。

    两人说:“多谢各位的举荐,我们都为行伍出身,对带兵打仗抗击敌寇还是比较熟悉,我们觉得,应该把我们放到抗击敌寇的最前线,为民杀敌,为国立功,而不是当吏部尚书。”

    张居正非常感谢两个老朋友的一番话,有这两个老朋友把握兵权,再大的政治风浪他都不害怕。张居正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对两个老朋友报以赞许的微笑。

    “各位大臣为了国家选拔人才,不拘一格,积极推荐,都是出于公心,精神可嘉。然而选拔吏部尚书,优选的标准,除了品德、能力、公正以外,最关键的是要知人善任,能为朝廷选拔可用人材。刚才几位大臣的提议,人选不一定都合适,可以不必拘泥,如果更有合适的人才都可以说说,说出来让皇上斟酌,千万不要留着不说,这可是有关于国运兴旺的大事!”

    张居正的一番话,下边有一点骚动,有人站出来说:“皇上!臣举荐一人。”众人一看,原来是九门提督戚继光站到了眼前:“臣举荐户部侍郎张显,微臣觉得张侍郎虽然年轻,但为人老成,做事正直公道,有很有才干,关键是他很善识人,在户部时能够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唯才是举。如能让他出任吏部尚书,吏治将会得到好转,国家振兴将会很有希望。”

    众臣一听,有许多人赞同戚继光的意见,认为这是个不错的人选。也有人在那里默不作声,不发表任何意见。

    张居正看着大家,微笑着说:“大家以为如何?”其实这正是他的最佳人选。各方面都符合(知识化——进士出身,年轻化——三十岁左右,专业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等圣贤书,精通权谋之道,革命化——是张居正的忠实追随者)张居正所要求的条件,但是,他也考虑到大臣们的感受,如此年轻的一个大臣,提拔到如此重要的一个岗位上合适吗?连张居正都有点拿不准。张居正问道:“张显是不是有点太年轻了?也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

    戚继光说道:“孔子主张“非才不用”,“唯才是举”。他认为只要是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年龄大小就要任用。如仲弓的父亲出身下贱,而仲弓是一个“可使南面”的人才,孔子就主张要任用仲弓。如果不是人才,孔子就主张不能任用。子路叫高柴去做费县县长,而高柴不是一个人才,据《论语》记载,高柴愚笨:“柴也愚”。对此,孔子批评子路说,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在人才的使用上,孔子还有一个独到的见解,同样是人才的话,要选用出身普通家庭的,而不能先用贵族子弟,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的这一主张是有道理的,卿大夫子弟承袭了父兄的荫庇,未必有其才实学,而那些出身一般的人,只有通过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常常具有真才实学。”

    张居正不再说什么了,这一人选他是比较满意的,他看了一眼皇帝。万历立刻明白现在需要的是什么,说:“张显虽然没有什么背景,完全靠自己奋斗拼搏上来的,很有才能,朕认为他比较适合。我朝建国时,太祖不是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吗?照样可以当皇帝。还有先生不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吗?我朝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要坚持唯才是举,德能兼备,不搞‘任人唯亲’也不搞“唯成分论”。这件事就这样定了!冯公公拟旨任命张显为吏部尚书,交接完礼部的工作后即可到吏部上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