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尼姑庵古井沉尸迷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尼姑庵古井沉尸迷案 廿二、原形毕露显真相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铁拐李站起来继续说:“从我们将忘忧草拘留以后,一直将她安置在县医院,实施监护治疗和隔离审查。为了使她的‘斫花癖’有个准确诊断,使她心理状态恢复正常,以利于案件准确定性。所以我们专门从上海请来精神病心理专家,配合医生对忘忧草实施心理医疗。通过短期的镇静调理,并且针对心理病因加以解脱利导,终于获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专家利用菊花、天灵盖、宝剑等物品,进行了‘催眠疗法’和模拟场景实验。首先让忘忧草在模拟场景下,渐渐进入病态。由她发泄完病理静电积蓄能量,再采取渐渐退出的方式,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慢慢恢复平静。因此,她心态和记忆力慢慢恢复,甚至连童年时期的经历也都记忆犹新。从此,她不是个‘斫花癖’,也不再是‘忘忧’的人了!

    由于恢复了记忆力,她把病因和以往的恐怖场景都说出来。原来,20多年前,由于当地盛行将死婴抛尸野地,放任野狗和乌鸦叼啄腐尸的陋习。所以忘忧草并不是被父亲送到庵庙里。而是在奄奄一息状态下,被萧贵子当作死孩子,抛尸于乱葬岗上。她昏昏沉沉、迷迷糊糊,躺在死婴尸骨和长满野生萱草花的乱葬岗,耳边传来野狗狂吠。同时她又见萧贵子在现场到处转悠,忙着捡‘天灵盖’作珍贵药材。她大脑处于梦幻状态:仿佛眼前母亲头上戴满黄花,父亲拿着‘天灵盖’在配中药。当时她仿佛坠入十八层地狱,朦朦胧胧昏迷过去。以上的凄惨恐怖场景,使忘忧草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了强烈刺激和打击。萱草花、天灵盖,都在她脑海里留下了阴森恐怖的印象。使她神经系统、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严重挫伤。造成刺激‘斫花癖’暴发的外在因素和客观条件。

    然而苍天有眼,人间有情,可怜的忘忧草命不该死。当野狗围着忘忧草准备下口的时候,尼姑庵突然跑来一位丑陋尼姑,迅速将她挽救回来。这个尼姑不是别人,正是出家不久的清心尼师。从此忘忧草由禅师收留点化,出家为尼了。至此,我们揭示了忘忧草死里逃生的悲惨经过,也是她出家为尼的事实真相!——萧贵子,你这冷酷无情的行为,难道不该遭到上天的惩罚?不该受到良心上的谴责?后来你又假装悔过,对她下跪认错,难道能遮掩你虚伪的嘴脸?前几天,你又口口声声说‘虎毒不食子’‘再糊涂也下不了这个狠心’。那么,我们拿前面的事实,与你这些骗人的鬼话对比,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了?

    既然忘忧草患有‘斫花癖’,那么她是怎么将杜雷霆杀死,又是什么原因刺激她突然发病的?这个问题还要回头来说明。前几天晚上,我们对杜雷霆询问完毕,让他暂时返回旅社去。当他急忙离去以后,蔺所长立即按事先布置的方案,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跟踪在后边。不出所料,杜雷霆果然心急火燎地跑到萧家门口,趴在墙头上尖着嗓门模仿公鸡咕咕叫。萧贵子是听见公鸡叫,才出去接头的。双方联系上暗号之后,便低声商量起来。可惜,杜雷霆与萧贵子只是悄悄嘀咕着,并没听清具体的内容。但是他们神秘的举动,却使我们高度重视起来。这件事情,说明他们二人原先就非常熟悉。对交换妻妾的暧昧关系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表面上装作不认识罢了。

    他俩到底谈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杜雷霆第二天被杀害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猜测:萧贵子肯定与他有约会。第一、可能是商量第二天上午在尼姑庵见面,商讨什么秘密。第二、可能是建议他躲开警察的视线,赶快悄悄逃跑。第三、可能是杜雷霆在埋怨萧贵子,觉得自己被逼得无路可走。要将萧贵子的‘家丑’或重要秘密抖搂出来。第四、也许是杜雷霆向萧贵子通风报信,互相探听情况,商量对策。

    萧贵子认为杜雷霆秘密来会面,已经对自己构成巨大威胁。虽然他否认有个黑影子趴在墙头上,但是说起公鸡打鸣的事,生怕‘露馅’。灵机一动,顺水推舟说是‘梅林草鸡打鸣’。第二天早晨,以牝鸡司晨不吉利为由,将一只母鸡宰杀了。(他曾经在默默祈祷,只是为了自我安慰和调节。)

    萧贵子与杜雷霆对话以后,忽然觉得大事不妙。担心这家伙弄不好会向警方‘揭老底’,也怕他往谋杀案上扯。说不准会被警方逮住‘狐狸尾巴’,何况刚才又捅出了‘半夜鸡叫’的天机。再想到忘忧草前几天与萱草的秘密对话,揭露了他经常夜晚上山,并且与尤老师的秘密。因此萧贵子突然惊惧后怕,紧张起来。他一面抑制自己的恐慌,一面又以谎言稳住萱草。然后暗自算计起来:杜雷霆活着,是一大隐患;忘忧草存在,是个祸根。看来不抓紧时机除掉这两个人,随时都有可能灾祸降临,甚至步步逼近末日。既然杜雷霆与忘忧草是父女关系,干脆将计就计,创造条件让他们父女俩自相残杀算了!

    第二天早晨,萧贵子悄悄折下一把黄菊花,同时带着一块‘天灵盖’头盖骨,在尼姑庵的墙后潜伏下来。他暗中观察,等待杜雷霆前来会面。当杜雷霆刚跨进门槛,与忘忧草打照面的一刹那,萧贵子立即将一块‘天灵盖’和一捧黄菊花抛到了杜雷霆头上。当时杜雷霆还没有反映过来,忘忧草受外界条件强烈刺激,顿时精神紊乱,忽然暴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