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感到不平的是整个子弟帮的打架事件,老大和李公子没挨过校方的一句批评,反而只有我和其他几个参与过打架的子弟分别受了学校老师的个别批评教育,而且受到批评教育的这些子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父母官职卑微。虽然几十人在一起打群架影响是非常恶劣的。但显然,校方将这件事情作了低调处理。那时候就从没听说过子弟中学开除过谁,这让我感到这所子弟中学要开除学生的可能性与机关开除干部的可能性是旗鼓相当的。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这所子弟中学有人考上清华也有人后来进了牢房。
子弟中学里的学生可谓是渭泾分明,会读书的特别能读书,成了书呆子。不会读书的特别会堕落,成了小流氓。可十年后我细心观察了一下,做官的那些同学和校友都是当年不会读书的。想想也觉得颇有些道理,官场本来就充满着权力斗争和勾心斗角,这和一些流氓的特性没什么分别,所以这些不会读书的同学在日后通过父母的关系进入机关工作的,都混得比较吃香,大多数都有一官半职。
我阐述这样一个现象并不代表我欣赏这些人。对他们客气的可以称他们为政客,不客气的可以直接叫他们政治流氓或者是官场二世祖。我希望官场里越少这样的人越好。当然官家子弟中也有少数出类拔萃的,他们很会读书也很懂得做官,(不过小陈是个例外)对于这样的人我会很尊敬的称他们为政治家或者是改革家乃至儒官、哲官。
官家子弟做官本来就有很好的先决条件,从小在官场氛围中浸淫,养成了与生俱来的适应官场能力,还有父母衣钵相授的政治资源和密不外宣的政治技巧以及官场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和基本准则。
用咱们中国人的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圈互相帮助的人。你溶不进那个圈子你就很难在那方面有所做为,外人若能溶进去并有所做为那一定是有非凡的本事,良好的机遇和刻苦耐劳的精神。这样的人若能溶入官圈,确实应该提拔重用,若他是个心地善良忧国忧民的人,那他一定是个好官。我相信确实有这样的好官,在我后来的机关工作中也确实遇到过。
在认真读书的子弟中,古宛儿算得上是一个。那时候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学们羡慕,老师们喜欢。
古宛儿人长得漂亮学习成绩又好。她自然有对其他同学清高和冷漠的资本。特别是对我这种又顽皮成绩又差的坏学生她自然是冷眼相对。我每一次和她眼神的交流都会产生一种苦大仇深的感觉。这种苦大仇深并不是那种地主老财和贫苦农民之间的那种欺善怕恶,也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那种憎贫仇富。那是一种说不清楚的苦大仇深,等我后来真正弄明时不禁扼腕长叹我为她写的那首诗:
怜花开又败,
古月今又明。
宛潬水穷处,
儿逆慈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