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下着稀稀落落的冷雨,他依然俯在案前就着暗淡的油灯写书,心里想起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只是不知道那千年的梦想要靠什么来实现,只是不知道要到怎样的一个世界才能得到广厦千万间尽庇天下寒士。
每到春季,京师的雨就多了,虽然不似江南般连绵不绝,却也三不五时的就会遇到,他有了往年的教训,今年冬天,帮隔壁的王二给他出门在外学做生意的小子写了三封家书,也终于使得王二开颜帮着他把他的茅屋修补了一番。屋顶上都换了新的茅草,只是他不晓得王二在茅草里和了些什么,那茅草有股别样的味道,闻的久了却也能习惯并不难闻,更特别的是这茅草铺在屋顶,粘的很紧,也很厚实的样子,仿佛刮起大风也不会吹动它分毫,迥异与他前些年自己铺的。他不解的问王二,想学到这手以后自己也就不必害怕茅屋为秋风所破了,可是王二却含糊几句,把他糊弄了过去,只是不肯说出其中的秘密。王二心里也明白,这书生,若不是有求于他,又怎会帮他写家书?自家的大小子还在外不知道要熬多少年头,可不能少了这么个可以读写家书且每求必应的人。
书生不觉一叹,他还不习惯勉强别人,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勉强别人,他唯一有的也不过一肚子破书和一支破笔而已。可恨读书万卷,却不懂如何修理茅屋,这书也不知读来什么用处?
书生姓田,住在京师郊外,当地人都知道他,知道这个怪人,一个恃才傲物不肯下地种庄稼的读书人。奇怪的是他看起来仿佛学问很大的样子,却终究没有混上一点功名,所以村里人也难免彼此传言,说书生把书读呆了,也把人读傻了,没有功名,又不事劳作,终究逃不过一死的。也有传言,说书生当年也曾去求过功名的,只是名落孙山,从此发恨此生不进科场一步了。虽然不知到底如何,但是书生终究是穷困潦倒的,这个却是大家谁都能看得清楚的。
“田秀才”,村里人都这么称呼他,在村里人看来只要是读书人,大体都该叫秀才的,否则,又叫什么呢?如今,叫他的是村里的胡大爷,看大爷的打扮应该是要去自己的地里干活,胡大爷道:“田秀才,你这是才准备睡了还是刚刚起床啊?年轻人啊,你读了一肚子的书,怎么就不肯去好好做一分差事也好养活自己,这样下去,怎么行呢?”
此时正是人们晨起的时候,村里人起的是很早的,虽然这个时候京师里的人们大都还在温暖的被窝里酣睡甜梦。而昨夜,那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下到了如今,竟也就停了,空气里流动着一种湿润的味道,呼吸起来别样的舒服让人觉得健康觉得充实觉得温和。
田秀才写了一夜的书,此时正是出门在院子里活动活动,却不料被胡大爷逮个正着,又被数落一通。田秀才无奈的冲胡大爷笑笑,道:“胡伯要上地了啊?我现在正活动身体呢,这雨后的晨光最是清爽,活动活动身体健康,心情也舒畅的。”他避而不答胡大爷的话,却也并不出言抗辩。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村落,有一天若他饿死在自己的茅草屋里,第一个发现他的尸体的人就会是胡大爷,而且,恐怕也只有胡大爷会想些办法给他买口薄棺材好好葬了的。阴柔的雨后,虽然清爽,却也似乎会引人思绪变的有些敏感而深刻,会想到,百年后。
胡大爷看着他摇头一叹,也就渐行渐远了。田秀才也即转身回了房中,也实在是困了,若再不睡,身体恐怕是吃不消的。
要说田秀才写的书,却与京师有关,更与一些鼎鼎大名的名字有关系。
自从四大名捕传出要结婚的消息以后,朝野震动,大人物们各自施展手段,各自步着棋子,各自埋伏,各自机关算尽。这样的事情,若再以往,也就至于此了,民间的小老百姓是不会知道此事的,也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参与,最多一些常在江湖跑得小混混会传一些转了七道湾八道坎之后听来的小道消息,但也少有人可与闻。但是,四大名捕结婚的事情,却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了大宋国境,甚至就连金、辽、西夏等诸国都在关注着此事,为何呢?因为在此次事件中,出现了一个扩音器,它不是别的,就是京师里惨淡经营多年却始终不温不火不赚不赔的《温泉出版社》。
温泉出版社老板是富贤,眼看着温泉出版社总没有个起色,内心里常常都在寻思一些主意想一些办法,想让温泉出版社红火起来。他为人宽厚待人友好,虽然所赚的钱不足以称之富豪,却已经多在乡邻里做些好事了。
在这些受惠者中,有一个人叫做辛兴登,是个更夫,此人每夜在京师里穿街走巷打更,却不料阴差阳错,被他看到了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那就是四大名捕夜会红衣女郎。要知道,在京师百姓中间,四大名捕的声望都是极高的,而且在老百姓看来四人仿佛将全部的精力时间都铺在了事业上为人民做贡献上,几乎难得能够有时间精力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随着四人年级渐大,就是最年轻的冷血,也都早已过了普通人应该结婚的年龄了,可是,他们却还是四个光棍。虽然民间间或也会传出一些四大名捕的风流逸事,但是人们却都知道,那不过笑谈罢了,不能当真的,那是因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