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黄仁宇文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大历史 第十九章 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则他不会作上李鸿章书而盼望能见。到1895年中国被日本战败之后,他才蓄意反清。

    他既是广东人,又谙英语,就容易和海外华侨接近。可是从他的回忆录上看来,他

    起先觅取支援仍至为艰难。

    在1911年10月10日前孙曾发动推翻满清运动10次,每次失败都免不了人命牺牲。

    其中有些烈士尚为他切身的好友。他的革命会党基本上是社会精英,却无法和群众

    接近。初时他们也采取“古典型”革命行动,散发煽动性的传单、暗杀和占领官署

    发难。逐渐的,他们才认清他们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秘密结社和潜入清朝新成立的海

    陆军作为以后行动之根据。

    孙先生也写出:各方在八国联军后的反应给了他的革命行动新的力量,入党的

    人增多,海外筹款,较前有效。可是10次之中的最后一次在1911年4月于广州发难,

    仍然失败,72烈士因此丧生。不料,不出6月之后,竟能成功。这次,革命党员在汉

    口的地下组织不慎,使一颗炸弹爆炸。经过巡警调查,一批党员名单败露,内中牵

    涉新军里面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事既如此,他们逼不得已提前举事,既无安排好的

    领导人物,也无预定计谋。黎元洪,满清新军协领(旅长),被强迫推戴为革命军

    总指挥。又在这紧急关头,清朝的总督不战而逃,给革命党人一个求之不得的喘息

    机会。不久其他省份接二连三宣告“独立”,也就是脱离专制的朝代,准备与武汉

    的革命党人协商。清朝的新太后(隆裕太后,即光绪正妻)只有替义子主持退位。

    新旧体制不衔接

    民国成立后的20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孙中山将总统的职位让与袁世凯,

    他就是1898年出卖光绪帝的人物,只因为他这时候还控制着满清的新式陆军,理论

    上还有打败革命党的可能。有了这样的妥协,和平成为事实。欧战在1914年爆发,

    列强无力东顾,日本于翌年向袁提“二十一条”,这些条件如果全部履行,中国在

    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成了日本的保护国。幸亏袁世凯死在1916年,他的皇帝也只做了

    81天,因为各方的反对,他临死之前已将帝制撤消。在这段混淆的局面里,又有蓄

    辫的将领张勋复辟。1917年他将宣统搬出来再度称帝。这一次为时更短,君主制度

    只存在了21天。从这时起迄至蒋介石于1928年北伐成功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中国

    进入军阀割据阶段。

    在这十余年期间,中国有两个中央政府:一在北京,由北洋军阀承接交替;一

    在广州,以孙中山的护法运动为理论上的重心。可是两方所能控制的地域都极有限。

    内战经常沿着铁道线上展开;军阀以他们的派系区分。西藏与外蒙脱离了中国的掌

    握。后者的分离从此具有永久性。外国的炮艇不断在中国内河航行。国际贸易由各

    大城市里的外国租界操纵,注重各色商人的短期利润,无视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出

    口物品以农业为主,进口货品主要针对新兴小市民阶级的嗜好与购买力。这批人士

    为数过少。他们的兴趣过于倾向于西方,因之不足以改变人口众多和带着大块陆地

    的中国之命运。

    以上各种情节与景象有如万花筒,只在半个世纪之后才显示了它们历史上的一

    贯生。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现代体制需要所有因素都能在数目

    字上管理。旧式的组织不以中央为各部分总和之代表,反倒以一种道德上的力量自

    居,将各部分牵扯出来,也将它们的力量视作彼此相等而互相抵消。于是全体都立

    于一种微妙平衡的局面里保持表面上的宁静。这种新旧之间的不相融洽已在民国成

    立时看出。所以帝制必须取消。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

    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况且皇权之极端

    与社会组织之无法妥协互相倚重。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

    侥幸成功,以后两次重建帝制图谋也不会失败那样厉害。

    可是向“负”的因素反抗,本身并不能立即成为“正”的力量。我们确定中国

    的问题适于英文constitutional一字的解说。可是Constitiution固然可以译作“宪

    法”,也可以解释而为一种品物之人身结构影响到它的性情、品格和行动范围。中

    国人历来以文人治国,过度重视constitution为一纸文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