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东也。若日中有亏,名为黑子,不名为蚀也。汉尚书令黄香曰:“日蚀皆从西,
月蚀皆从东,无上下中央者。”《春秋》鲁桓三年日蚀,贯中下上竟黑。疑者以
为日月正等,月何得小而见日中?郑玄云:“月正掩日,日光从四边出,故言从
中起也。”王逸以为:“月若掩日,当蚀日西,月行既疾,须臾应过西崖既,复
次食东崖。今察日蚀,西崖缺而光已复,过东崖而独不掩。”逸之此意,实为巨
疑。先儒难“月以望蚀,去日极远,谁蚀月乎”?说者称“日有暗气,天有虚道,
常与日衡相对。月行在虚道中,则为气所弇,故月为蚀也。虽时加夜半,日月当
子午,正隔于地,犹为暗气所蚀,以天体大而地形小故也。暗虚之气,如以镜在
日下,其光耀魄,乃见于阴中,常与日衡相对,故当星星亡,当月月蚀。”今问
之曰:“星月同体,俱兆日耀,当月之蚀,星不必亡。若更有所当,星未尝蚀。
同禀异亏,其故何也?”答曰:“月为阴主,以当阳位,体敌势交,自招盈损。
星虽同类,而精景陋狭,小毁皆亡,无有受蚀之地,纤光可满,亦不与弦望同形。”
又难曰:“日之夜蚀,验于夜星之亡;昼蚀既尽,昼星何故反不见?”答之曰:
“夫言光有所冲,则有不冲之光矣;言有所当,亦有所不当矣。夜食度远,与所
当而同没;昼食度近,由非冲而得明。”又问:“太白经天,实缘远日。今度近
更明,于何取喻?”答曰:“向论二蚀之体,周冲不同,经与不经,自由星迟疾。
难蚀引经,恐未得也。”
日光色
建元四年十一月午时,日色赤黄无光,至暮,在箕宿。
二年闰正月乙酉,日黄赤无光,至暮。
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直背。
建元元年十二月未时,日晕,匝黄白色,至申乃消散。
永明二年正月丁酉,日交晕再重。
三年二月丁卯,日有半晕,晕上生一珥。
四年五月丙午,日晕再重,仍白虹贯日,在东井度。
六年三月甲申,日于兰云中薄半晕,须臾过匝,日东南晕外有一直,并黄色。
壬辰,日晕,须臾,日西北生虹贯日中。
八年十一月己亥,日半晕,南面不匝;日东西带晕,各生珥,长三尺,白色,
珥各长十丈许,正冲日,久久消散,背因成重晕,并青绛色。
九年正月甲午,日半晕,南面不匝;北带晕生一抱,东西各生一珥;抱北又
有半晕,抱珥并黄色;北又生白虹贯日,久久消散。
建元元年六月甲申,日南北两珥,西有抱,黄白色。
永明二年十一月辛巳,日东北有一背。
三年十一月庚寅,日西北有一背。
四年正月辛巳,日南北各生一珥,又生一背。
十二月辛未,日西北生一直,黄白色,戊寅,日北生一背,青绛色。
五年八月己卯,日东南生一珥,并青绛色。
六年二月丁巳,日东北生黄色,北有一珥,黄赤色,久久并散。庚申,日西
有一背,赤青色,东西生一直,南北各生一珥,并黄白色。
七年十月癸未,日东北生一背,青赤色,须臾消。
八年六月戊寅,日于苍白云中南北各生一珥,青黄绛杂色,泽润,并长三尺
许,至巳午消。
隆昌元年正月壬戌,日于兰云中晕,南北带晕各生一直,同长一丈,须臾消。
永元元年十二月乙酉,日中有三黑子。
月晕犯
建元四年十月庚寅,月晕五车及参头。
永明元年正月壬辰,是日至十五日,月三晕太微及荧惑。
三月庚申至十三日,月三晕太微及荧惑。
五年二月乙未,自九日至是日,月三晕太微。
六年二月壬戌甲夜、十三日甲夜、十五日甲夜,月并晕太微。
永明元年十一月己未,月南北各生一珥,又有一抱。
月犯列星
建元元年七月丁未,月犯心大星北一寸,丁卯,月入轩辕中犯第二星。
十月丙申,月在心大星西北七寸。
十一月壬戌,月在氐东南星五寸。十二月乙酉,月犯太微西蕃南头第一星。
庚寅,月行房道中,无所犯,癸巳,月入南斗魁中,无所犯。
二年三月癸卯,月犯心大星,又犯后星。
五月庚戌,月入南斗。七月己巳,月入南斗。
三年二月癸巳,月犯太微上将。
四年二月乙亥,月犯舆鬼西北星。丙子,月犯南斗魁第二星。辛未,月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