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异系列小说
鬼屋
作者:方异
第十章重返鬼屋
我“啊”的一声,昆叔和良伯都向我望来,我看着他们问了一句话:“人究竟凭什么相信有鬼呢?”我的话让昆叔愣了一下,乍一听我的问题和他刚才说的话没什么区别,但含义是不同的,昆叔是在感叹,而我的话是提出了一个既简单却又很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像大家都知道1+1=2一样,但如果说为什么是等于2,可就很难说明白了。
鬼是千百年来大家一直讨论的话题,无论人们是否能够证实,但很多人都在潜意识里相信鬼的存在,为什么这样一个根本没人能证实的东西居然流传了这么多年,到了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津津乐道的谈论着,是什么力量让它维持到今天,如果说因为它的神秘色彩,恐怕这一点还不能说明问题,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过人和鬼魂接触的事件,可是却没有得到广泛的证实。既然证实不了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人相信呢?
良伯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昆叔:“鬼魂的存在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证据,但我相信一个话题维持了千百年一定有他的道理,而且在无数个传说里都有很多相同和相近的特点,这里虽然有人为杜撰沿袭成分之外,恐怕也有一定的规律存在。
规律?我和昆叔都诧异的看着他,良伯道:“我说的是传说和故事里的规律,比如鬼都是晚上出现,而且形象都是很恐怖,还有鬼一般都带有怨气,报仇的居多。
“哈哈哈”昆叔笑了起来:“阿良,你怎么把那些电影里的情节当真了。”
良伯摇了摇头说道:“我说的不是现代的作品,中国几千年来的记载,恐怕不能单单说是人们凭空想像出来的吧,自东晋以来《搜神记》,《灵魂志》,《玄怪录》,《集异记》,《宣室志》到了清朝的《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这里的都有非常详尽的说明,像记忆前生,死后复活,灵魂转世,借尸还魂,亡魂入梦,入冥,神游等等都指的是有名有姓的人,而且以记载的成分居多,演绎成分却很少。
良伯的话让我和昆叔都不由的点了点头,古人记录神鬼志怪的书籍,有很多,有的是以小说和民间故事的形式出现,但大部分都像是记录新闻的笔记,甚至有的还是奏折。如《金史五行志》里就有这样的事:
“大定十三年(1173),尚书省奏:宛平张孝善有子曰合得,大定十二年三月旦,以疾死,至暮复活,云本是良乡人王建子喜儿,而喜儿前年已死。建验以家事,能具道之。此盖假尸还魂,拟付王建为子。上曰:若是,则恐佞幸小人竞生诈伪,渎乱人伦,止付孝善。”
张孝善之子合得旦亡暮活,精神变为王建已经死了两年的儿子喜儿,还能说出王建家的大小事情,虽然借尸还魂,证据确凿,但金世宗为防止奸邪之徒竞为诈伪,还是把孩子判给张孝善。然此事却惊动皇帝,所以永垂史册了。又如《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河南龙门民妇司牡丹死后三年,借袁马头之尸而复生。
这样的事件古代就有很多,我们不能说古代的人愚蠢,因为我们现代的人也解释不了这些。可良伯说的规律又指的是什么呢?
良伯看了看我们,道:“在早期的书籍和民间传说里,鬼魂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特点?我和昆叔都愣了一下,大概从来没有人总结过鬼魂的特点,但良伯说的很明确,是在早期的书籍和民间传说里寻找,所以我的思路尽量避开现在的作品里那些无所不能的鬼魂形象。
“鬼怕光,所以只有晚上出来”我说。
“还有呢”良伯问
“鬼能够突然出现和消失,鬼的样子很恐怖,鬼带有寒气,鬼能附在人的身上,还有…….”我一时真的没法把小说里面的鬼和电影里的鬼区别来看,所以一下子卡壳了。
“哈哈哈。”昆叔大笑起来:“阿异,你能说出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
“是啊”良伯也说:“还好你没说鬼怕照相,那我问你,鬼为什么会怕光,鬼为什么样子很恐怖,又怎么才能附在人的身上?”
天呢!良伯居然问出了这样的话。我想大概没有人认真的考虑过这些,因为只有真正相信鬼魂的存在,才会有这样的疑问。
昆叔也听明白了良伯的话:“阿良,你的想法很独特,你先肯定鬼魂的存在,然后想通过他的规律性,去寻找他的踪迹,对不对。”
良伯点了点头:“虽然这些所谓的规律还有很多,而且现在也没办法证实,但我觉得这些都是一条条线索,如果试想古代记载里真的有人看见过鬼魂的出现,那我沿着这样的线索走下去,可能真的就找到了鬼魂。”
昆叔也点点头:“是啊,任何事物只要抓住了它的规律,就等于听见了它的心跳,可灵魂的规律却细弱游丝,我们只能把他看成是想当然,但即便是这些现象的背后,有是什么样的本质在左右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