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以前,卫宁便对那些腐儒所谓的礼法治国而不屑,孔子本来的高尚理论,被阉割的面目全非,即便现在汉末时代,还没有那么过分的曲解孔子原意,但只要在儒学一枝独秀的时候,便注定会被变换成后世那种人人唾骂的学派。
事实上,从汉末之后的治国之论,也有几家学说成为过主流,如东晋的玄学清谈,便是脱胎于黄老无为的理念。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无论是变异的儒学,还是清谈的黄老,都是后人擅自更改的东西。
除了让一个国家底层阶级更愚钝,除了让士族贵胄更加奢华腐败,让上到公卿皇室没有一丝危机感,让外族欺凌下还保持可笑的礼仪,比起那些巩固皇权,维持所谓的太平安定,更是整整将中国的封建制度压制在了两千多年以上!
任何一个现代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便是,依法治国。
当我们华夏第一个皇帝站出来的时候,依靠的便是被后人所唾弃的残暴的律法,也便是法家的治国思想。殊不知,任何尝试走出第一步的人,都不可能从无到有的走到完善,而始皇帝的失败没有让人看到他是第一个尝试着治理一个才统一的国家,更多的人只看到了他的残暴。
而绕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可笑的是人们最终还是认同了依靠律法来治理这个国家。而更为让人可笑的是,那些唾弃法家的人,却是用严苛的律法来对待自己国家的百姓,而用所谓的礼仪来对待蛮夷的侵略。
卫宁并非一个极端人氏,在他看来,无论是任何一个学派终究都有他的可取之处,但永远无法让他让其中一家独大,若要硬是选一个,卫宁宁肯选择的是法家。
依法治国,本身便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即便在这个时代法家还有无数不能完善地东西,甚至是弊端,但不可否认,用律法来约束一个国家,比起用毫无根迹的礼仪来束缚百姓心智要好上太多。
即便因为百姓心智的开通,而让君权的不稳固。但迟早也会走上既定的轨道,更是卫宁所乐意看到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有学习地权利,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空间,一个智慧非凡的人物或许可能让一个地方带来安定,但永远不可能将全国都掌握在手中,只有当百万,千万的百姓自发的用双手改变这个世界,为自己谋取福利,凝聚在一起。才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升华!
甚至……卫宁不惜牺牲整个士族,甚至是皇权的利益。
这不是他的伟大,却偏偏因为他的自私。卫宁不认为自己变成了一堆黄土。还有什么意义,而假若只是一个疯狂地后人因为自己留下的权利而成为祸害,甚至是一具行尸走肉,反而是卫宁绝对不希望看到的东西。若是他在生地时候,见到如此一个不成器的子孙,卫宁相信自己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一剑刺死。
他脑中携带地观念和知道地东西。显然超越了这个时代太多。并不可能轻易被人所接受。
所以。卫宁出征便将卫带在了身边。这样一个孩子。卫宁便似乎已经从他地身上。看到了自己现在掌握地权利带给他地反面影响。漠视平民。高看贵族。这是卫宁不愿意看到地。
而偏偏卫地心智。却又深得卫宁喜欢。这样一个聪慧地孩子。便如同一块微微玷污了泥点地璞玉。未经雕琢。却晶莹剔透。
七岁。在现代。也不过是小学地年纪。正是接受知识地年龄。卫宁地知识和见闻。思想。都不应该随同他一样变成一堆朽骨。灰尘。所以。他将卫选作了接班人。并不是人们所以为地单单权利交替。同样。还有思想。
卫宁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来培养他。但却知道。留他在身边。耳濡目染。总是会向着他希望地方向前进。这也便是他不会放弃让卫离开地原因。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教育和引导卫地思维。
显然。刚才地一番奇闻怪谈。已经让这个孩童升起了留念憧憬。只要在幼年时候便培养出来地东西。即便长大。也不可能就那么轻易地忘记。
当然,卫宁在此,并没有忘记最大的目的,便让他,在这样一个孩童的年纪便要认识战争的残酷,认识战争的必要性!
七八岁地孩童便被卫宁亲自带到了战场,显然,太过残忍,但卫宁无可奈何,却又觉得应该理所当然。他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却也认为,一个注定日后不平凡地孩子,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也应该早早地正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在卫宁已经领兵到了河内的时候,以先部典韦,太史慈,亲自领兵三万也开赴了朝歌战场。
而在此前,已经又收到了一封来自徐晃的战报。
三日,以徐晃在河东留下的铁壁之名,有朝歌作为屏障,有牧野作为牵制,一万兵马,生生便将颜良和吕布拖在了城外,难动分毫。
河东的大将,比起河北来说,岂止多那一点半点。
而统一时间,赵云从虎牢关渡河北上,两万兵马也已经入了序列。
这是卫宁许久未见的第一次亲征,显然,依他在军中的名望,士气不用刻意的鼓舞,光是听到他在军中,便已经足够让所有兵士都提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