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欲扬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卷 风云 第一百一十三章 忧心忡忡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伊贺浅草山的山的北麓,佐津川的东岸,耸立着无数顶大大小小的帐篷,其中还夹杂着不少用树枝搭建起的小棚子,密密麻麻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边际,这是中朝联军依山傍水扎下的大营。

    如今军中多了九州诸藩大名的兵马,按说就不应该再叫“中朝联军“这个名字;加之据说正与大军对峙于伊贺的倭奴也纠结起多家大名兵马,号称“联军”,俞大猷和戚继光等人商议,拟改称为“盟军”。只因兹事体大,要上疏朝廷,奏请皇上圣准、五府和兵部同意。可是,路途遥远,旨意和五府兵部的回文一时难以送到,便仍沿袭“中朝联军”的旧称。

    明军每个班都配有一顶帐篷,随同明军出征、承担维持地方治安及保障后勤补给线的那些朝鲜兵士,也由大明提供了军用制式帐篷。住在那些草棚里的,是九州诸藩大名派出、跟随明军出阵的足轻。那些人虽说早在自萨摩出发之前,就被打散分入明军各师旅团营排班,一是充当翻译,二是帮助明军掌握倭人战法,按理应该和明军住在一起。明军每个班的帐篷虽说是按照十一人的编制配发的制式帐篷,就算是多上一个人,挤一挤也能睡得下。可是,明军兵士时常投向他们的仇恨目光让这些人不寒而栗,担心睡到半夜,遭到明军兵士的殴打甚至虐杀,就都要求自己单独居住。而明军的帐篷都是按照编制配发的,就算是有少量储备用于临时补充,一时也拿不出来足够三千三百多人用的帐篷,只能给率军出阵的诸位大名的家臣们配发,普通足轻就无福享受了。为此,俞大猷曾专门向倭人道歉,那些家臣却满不在乎地说:“我们出阵打仗,从来都是这样。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好了!”俞大猷、戚继光等明军将帅在愤慨于倭奴不拿军中袍泽当人看之余,也暗自佩服倭人兵士的忍耐和服从。

    此刻已是夜半时分,月亮已经升上了半空,朦胧的月光披散下来,给整个大营蒙上了一层棉絮般的薄雾,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各个营帐之中都响起了忽高忽低、此起彼伏的鼾声。大营的正门之处,安排值夜的哨兵们无jīng打采地拄着手中的半自动步枪,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一是聊解思乡之苦;二来也是抵御阵阵袭来的浓烈睡意。

    就在全军将士几乎都已经昏昏睡去的这个时候,中军帅帐却是烛火如豆,中朝联军司令俞大猷端坐在帅案之后,手握一卷《易经》,正在秉烛夜读。

    与倭奴联军对峙于伊贺,已经半月有余,兵士们乐得平安无事、逍遥自在;身为全军主将的俞大猷却忧心忡忡,夜不成寐,只好用自己最爱读的《易经》,来打发漫漫长夜。

    按说俞大猷不该这样焦虑不安——不只是这一次兵进伊势湾、直捣倭国腹心之地,顺利攻占了三好氏经营百年的老巢纪伊;甚至可以远溯到去年三月份,在朝鲜釜山军港誓师出征,中朝联军的行动一直是顺风顺水:先取对马、壹歧两岛,扫清后勤补给线上第一道障碍;再进击萨摩,一战而下鹿儿岛城,迫使九州第一强藩萨摩岛津氏家主岛津贵久兵败自杀;而后又横扫九州,先后攻取了原属萨摩岛津氏所有的大隅、rì向、肥后、肥前四国,彻底灭亡了暗中纵容、支持倭寇为患大明万里海疆多年的萨摩岛津氏,根除了困扰大明王朝长达百年之久的沿海倭患,为这百年之间无数惨遭杀戮的百姓和惨遭洗劫焚毁的市镇村落报仇雪耻。一连串辉煌的战绩,续写了从营团军到禁军第一军,以及俞大猷本人不败的神话,开疆拓土、扬威异域的赫赫战功,比起当年追随太祖北逐蒙元、争霸天下的开国功臣徐达、常遇chūn、蓝玉等人也不遑多让,第一军的将士,哪个不是走起路来昂首阔步、神气非常?

    可是,身为中朝联军司令的俞大猷却没有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和军中其他高级将领,如副司令戚继光、参谋长徐渭等人都看了出来,随着战局的发展,战线越拉越长,军需补给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今已经到了战局最艰难的时候——这其中,粮食倒不是主要问题,概因大明王朝最高统治者、明嘉靖帝朱厚熜虽说不晓畅军事,却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至理,早就对此三令五申,一定要保证中朝联军军需粮秣的供应;还明发上谕,言说中朝联军将士但有一rì缺粮断炊,就要严厉追究责任,哪一级衙门怠废政务,从堂官佐贰到微末吏员,不只是罢官撤职这么简单,一定要砍头抄家,“以谢前方浴血疆场、为国征战四方的将士”,圣谕煌煌,谁敢拿自己的官运前程乃至身家xìng命当儿戏?从内阁、五府、兵部到军需转运使司、山东巡抚衙门,只要涉及为中朝联军筹办军需粮秣的衙门,无不懔然谨遵圣谕,不但按时并且保质保量地筹措粮食,还严厉督促船队及时装船运往军中。这且不说,中朝联军还有两大粮食供应渠道,一是镇抚司副镇抚汪直在rì本苦心经营多年,早早就囤积了大量的米粮,足够中朝联军一年之需;二是朝廷早在设立九州宣抚司之初,便定议九州宣抚司向原本被萨摩岛津氏占据的萨摩、大隅、rì向、肥前和肥后五国领民所征收的赋税,除了供衙门的官吏rì常开销之外,一律供给中朝联军,不必解送朝廷。此外,九州宣抚司还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