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欲扬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三十九章 明贬暗褒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今在翰林院储才养望,也不必说他。单说你齐大探花和状元赵鼎两人。论才情,他善抚琴,你工丹青,皆是士林敬仰的雅士;论学识,路人皆知,其实你们并无高下,之所以他是状元、你为探花,不过是因他表字‘崇君’,当年主持殿试的夏阁老要讨个口彩,便点他为状元。却不曾想,只因夏阁老这一点私念,便注定了你二人在官场士林中的高下之分……”

    原来,自北宋王安石而始,便会确定为科举考试唯一内容的《四书》、《五经》篇幅不多,字数有限,翻来覆去考了几百年,早就考不出什么新花样来;而且,八股文章的好坏,可谓是仁见仁,智见智,说穿了就是全凭主考官个人喜好而定,同样一篇文章,落到不同的考官手里,可能高中鳌头,也可能名落孙山。当朝内阁学士徐阶当年就曾遭遇过这样的奇事。因此,每一次开科取士,都会引起诸多争议。嘉靖二十年那一科,由于嘉靖帝避居深宫,一心建醮修道,不理朝政,殿试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是由时任内阁辅的夏言代帝钦点的,有好事便编出种种谣言攻讦他营私舞弊。有说状元赵鼎出身豪富之家,以重贿馈赠夏言,才得以蟾宫折桂;有说是因赵鼎表字“崇君”,夏言取他为状元,是为呈进大内讨得皇上的欢心。官场士林中人素知夏言向来为政清廉、一尘不染,第二种说法就传得沸沸扬扬。

    不过,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齐汉生不敢自认才华学识能胜过赵鼎;而且,身为方正君子,也不能听信这些捕风捉影的道途传言。他只得叹道:“科名皆由天定,下官不敢随意置喙。”

    严世蕃冷笑道:“科名确由天定,功名前程却是自家挣来的。你就甘心一辈子被赵鼎压在头上?”

    这就不只是尖酸刻薄,而是公然挑拨离间了。齐汉生不由得警觉起来,说道:“抚台大人的话,下官不明白。”

    “果真不明白,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严世蕃冷笑道:“嘉靖二十三年你们妄议新政,被廷杖罢黜,是赵鼎挑的头吧?抗拒伪明逆臣征召,你先是在夫子庙卖字画,随后又陪着他进了死牢。可朝野内外记得的,却是他赵鼎纵然斧钺加身,也不为逆臣草拟檄文的铮铮铁骨!还有这一次你们一同外放知府,他在松江、你在苏州,既要赈灾安民,又要推行改稻为桑,正是比试你们治政之能的大好契机。他赵鼎捐出了自家巨万家私替朝廷赈,固然是一片公心善意,却难以行于天下。而你向朝廷献上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方能称得上是济时救难之策。你原本可以藉此胜他赵鼎一筹,却被治下那帮贪利忘义的官绅势豪大户坏了你的方略,不得已撕破脸皮,开衙放告跟他们对着干。这又是学的松江府的作法。官场士林会怎么看你齐汉生?拾人牙慧?附人骥尾?若是旁人倒也罢了,你齐汉生也是一时俊杰,却落得这样的风评,难道不觉得有负七尺昂藏、满腹经纶?”

    其实,这么多年交往之中,齐汉生固然承赵鼎恩惠颇多,但久居赵鼎名下,他的心里也不无与赵鼎争一日之短长的用心。不过,几度蒙难,相互护持,两人可称得上是有过命的交情,齐汉生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思暴露给眼前这位官场士林风评不佳的巡抚大人,淡淡地说道:“抚台大人言重了。我辈臣子生逢盛世、得遇明君,已是万难之幸。至于个人进退出处,绝非下官可以自虑的。”

    严世蕃毫不客气地说:“你不敢自虑,我来帮你考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