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修好,承诺兵马不入草原百里,使其西征并无后顾之忧;二有朝廷资助其数十万石米麦粟豆,使其所辖各部军将、部民并无饿殍之虞。然则微臣以为,国朝目下正在江南厉行改稻为桑,又要用兵南洋,靡费钱粮之处甚多。顺义王既已归顺,便是我大明臣子,当与国同体、为君分忧……”
张居正的话说的十分隐晦,但朱厚熜还是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心中暗道:难怪张居正如此犹豫,原来他是要建议朕自食其言啊!
原来,朱厚熜于嘉靖二十八年巡幸草原、参加那达慕大会的归国途中,札答阑部曾参与亦不刺袭击大明天子圣驾。俺答担心招致明朝报复,遂主动提议愿举全族之兵,与明军并力合击札答阑部。朱厚熜却料定他这么说只是在试探明朝是否有意染指草原,表示要信守明军不入草原百里的承诺,但可以给他们提供粮食作为支援。俺答这才放心下来,经过了一年的准备,于去年夏末秋初集结兵马,进军豁尔豁纳黑川。明朝也信守承诺,为其提供了数十万石米麦粟豆。张居正的意思是,朝廷可以拿江南的改稻为桑和南洋讨夷之战为借口,停止为土默特部的援助。失去了明朝的粮食供应,俺答便不能放开手脚挥师西进,一战而定豁尔豁纳黑川、吞并札答阑部也就成了泡影,于大明驭虏大业不无裨益。
对错暂且不论,张居正能提出这个建议,说明他并不像那些清流官员士子一样迂阔守旧,认为皇帝御口一开,便是不容改易的金科玉律,让朱厚熜颇感欣慰。不过,对于这个问题,他已在心中考虑很久,也大致有了答案,却不直说,转而问杨博:“惟约,对于张太岳的这个提议,你怎么看?”
杨博说道:“不敢欺瞒君父,微臣也曾这么想过。思虑再三,又觉得不甚妥当。一则不合天朝礼法,恐招天下人诟病;二则不合皇上‘推赤心于天下’之初衷,日后恐有各部背盟毁约、再起兵戈之祸……”
张居正虽说资望甚浅,却是侍奉御前的天子近臣,又是徐阶的门生,与杨博同属一派。因此,杨博纵然与他政见不合,也说的轻描淡写、点到为止,不过意思总算是大致说清楚了。
朱厚熜点点头,正色说道:“惟约所言,深契朕心。国朝以诚信为本,朕信守承诺,在道义上便站住了脚。日后俺答或其他部族若是背盟毁约,朕便起全国之兵伐之!”
别看他说的冠冕堂皇,其实,早在去年,他便萌生过和张居正同样的想法,思虑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倒不是什么道义不道义的,而是担心把俺答惹毛了,再度入寇中原。一来蒙古各部光脚不怕穿鞋的,冲进来烧杀抢劫,大明不知道要遭受多大的损失;二来他还有更加宏大的战略构想,需要俺答全力协助。第一次合作,一定要取得对方的信任。不过,这些想法,就不足以向杨博和张居正明说了……
略微停顿了一下,朱厚熜又说道:“总而言之,俺答既受封王爵,又出兵西征,还自请筑城定居,无论其是否诚心归顺,在三五年之内,北方不会有大的战事。不过,我们也不能懈怠,要时刻提高警惕,做好军事防御的诸般准备。趁这段难得的和平时期,大修险隘、苦练兵马、广开屯田、蓄积钱粮。蒙古各部一年不犯,则有一年之成功;两年无警,则有两年之实效。但得三五年安宁,必然诸般布置皆已周全,我们大明的边防就能坚如磐石,任他何方强敌来犯,定能叫他碰得头破血流、有去无回!这亦是兵家所谓‘能战而后能和’的道理所在!”
杨博躬身说道:“皇上鞭辟入里。嘉靖二十三年京师保卫战,乃是以战促和;嘉靖二十八年‘射天狼’军事演习,乃是以战维和。大明社稷安稳,全仰赖皇上天纵睿智、庙算有方!”
(*^__^*)